通过写事迹材料,可以清晰地呈现特定时代对于民主和自由的追求,通过书写事迹材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自信心和坚定信念的力量,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致富能手事迹6篇,供大家参考。
致富能手事迹篇1
在一个农家的鸽舍内,一只只灰白相间的鸽子争先恐后地啄着鸽食,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一个蹲在地上的残疾人认真地给他的“宝贝”投食,这个人就是姜长炎。
姜长炎是沙县夏茂镇大布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72年出生的他,由于青年时代遭受失恋的打击,导致精神出现问题,也因为治病买药的花费,导致家中贫困,面对困境,姜长炎一度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肉鸽的`养殖重塑他生活的信心,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自强不息,重燃生活希望
在县、镇残联的关心下,通过康复治疗,姜长炎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家庭困境,家中年迈老母亲需要赡养,自己今后的生活还要继续,姜长炎并不甘于只依靠政府扶助,自己无所事事。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朋友养鸽赚了一些钱,他觉得这是一次机遇,想试试看,于是用身上仅剩的几百元从朋友那低价回收了20几只肉鸽回家饲养。没有钱建鸽舍,他就用自己的老屋当鸽舍,自己安装鸽架,干活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残疾人,常常忙到凌晨,直到腿酸脚麻了才肯休息。为了养好这些鸽子,他经常到朋友的养鸽棚取经,学习养鸽技术,从不会到会,边养边学。就这样鸽生蛋,蛋成鸽,从20几只到170多只,一年养鸽收入从不到1000元到现在上万元,通过肉鸽养殖摆脱贫困,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精准养殖,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更好地养鸽子,姜长炎不断摸索学习,他熟练掌握鸽子各个阶段的主要病害与防治,肉鸽养殖有老鸽、中鸽、乳鸽三个品种,一只老鸽能卖50元、一只中鸽卖30元、一只乳鸽卖20元。老鸽价格高但养殖周期长,姜长炎把重心放在养殖幼鸽上,幼鸽价格虽低但养殖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可以增加养殖收入。解决养殖种类问题,姜长炎不满足于小镇圩场销售,精准分析市场,针对县城医院患者康复对肉鸽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从而“转战”人口更为密集的沙县县城医院周边。“我不去菜市场卖鸽子,那里卖鸽子的有好几家,竞争力太大了,我一般都去县医院门口推销,那里人多,我一天能有好几十只的订单量,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我这里订鸽子了。”说起卖鸽心得,姜长炎讲得头头是道。
残联帮扶,助残创业就业
“我与母亲一起生活,她身体不好,平时我就靠卖这些鸽子补贴家用,这些年沙县残联帮助了我很多,我打心底感谢。”残疾人创业就业,需要各级残联助力,2018年开始,沙县残联了解到姜长炎这一情况后,决定对其实行创业就业帮扶,连续三年,每年补助5000元创业就业资金给姜长炎购买幼鸽和鸽食,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收入。对于其他人而言,养殖170多只鸽子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对于姜长炎来说,这却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2020年,沙县残联也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住房修缮改造工作,将姜长炎的住房纳入修缮改造名单,为其改善居住环境,让他可以更专心地养殖鸽子。
致富能手事迹篇2
屈兰,女,汉族,现年26岁,团员,大专文化程度,现为可可托海镇文化东路社区居民。2011年9月在文化西路开了一家餐饮及住宿为一体的“峡谷风情农家乐”。她时刻不忘创业的艰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本本分分,她认真学习管理学知识,不断创新体制,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为发展可可托海经济贡献着微薄的力量。
一、创业艰辛,永不放弃
2008年7月,屈兰毕业于乌鲁木齐科技学院专科,刚毕业的她也一心想留在大城市,做一名城里的姑娘,她和所有的毕业生一样,积极、用心的在乌鲁木齐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是处处碰壁,家里人都让她回镇上,但她决意不肯,为了留在乌鲁木齐,她端过盘子、站过店、发过传单。生活一直不如意。但在去年,当她得知可可托海镇将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的时候,一根神经触发了她,她决定要回故乡可可托海进行自主创业。
从此她便踏上了自主创业的艰辛历程,回到镇上,她开始对市场做调研,经过一番调查,她发现可以利用可可托海创建国家“5a”景区的契机,开一家餐馆。下定决心后,她开始四处筹钱、部署,通过父母、亲戚和朋友她筹到了10万元,但还不够,当政府得知她要自主创业的这一消息,又专门为她申请了“青年创业贷款”3万元,共筹得资金13万元,店就这样开张了。但是生意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好,由于菜的品种单一,味道也不尽如意,很多人都只是来了一次,便不再光顾,这让屈兰很是伤感,有一种挫败感。但她并没有放弃,她开始读一些菜品和管理学上的书,专研其中,考虑到可可托海的民族和游客较多,她便改变了以往的单一菜式,开始向民族特色餐转变,同时新开了旅社,为餐馆增收不少,自开业以来到五一农家乐里就还清了账务8万元,这让屈兰很是自豪。
二、刻苦学习,摸索经验
“年轻人为了理想打拼苦一点、累一点没有什么,现在对我来说,努力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才是成功之义!”这是屈兰对我们说的。
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屈兰对经营管理并不是很擅长,经过初次生意的失败,她意识到自己的一些方法不对,于是通过到新华书店购买经营类书籍和在镇上的社区借阅管理类等书籍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她通过阅读《管理就像一本故事书》、《管理禅》、《瓜类蔬菜栽培技术》等书籍来巩固自己在管理和技术上的不足,不仅如此,她还多次到周边学习其他人的管理模式。今年5月,她还特意去同样是旅游景区的布尔津县喀纳斯考察,学习那边的经营模式,把好的经验与方法带到自己店里。由于去年的厨师做饭的口味较重,无法满足本地人和一些游客的口味,在今年3月便更换了大厨,不仅如此屈兰还对来自己餐厅里的外地游客虚心请教,询问他们吃饭的口味,菜品如何等,同时她还通过学习瓜果蔬菜的技术,改善蔬菜的品种,提高了瓜果蔬菜成活率,让农家小院更是充满生机,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以前她招的人员分配比较凌乱,什么都在干,也难免会有的人干的多,有的人干的少,吵闹也就不可避免,管理显得很混乱,但通过她对管理模式的学习、摸索,她调整了人事结构,把不同的人员放在合适的位置,分工有序,大家干起活来也变得井井有条了,你洗菜、她洗碗、她服务,大家的争吵少了,服务有序了,生意也就更好了。
三、开拓创新,多种经营
“每天两点一线的生活很乏味,如果能在疲惫的时候大声唱唱歌该有多好!”朋友不经意的一句话,提醒了这个善于思考的小姑娘。有了在喀纳斯考察的经验,屈兰发现喀纳斯的餐饮、娱乐项目非常丰富,而可可托海本地却十分单调,回到可可托海后屈兰开始利用闲暇时间调研和思考本地可以开发创新的新项目。没错,朋友的一句话提醒了她,开个餐饮与唱歌相结合的包厢。
下定决心后,屈兰开始筹划,如何才能将娱乐与餐饮结合在一起,并且凸显自己农家乐的特色。一个又一个独特的点子出现在了她的日记本上,经过反复斟酌,她决定将每一间包厢都安装闭路电视,并且安装点唱设备,客人在就餐的同时也可以唱唱歌,在中秋节,春节等节假日期间,还为可可托海人提供免费的娱乐场地和点唱设备,让喜爱唱歌的人们都来一展歌喉,看着大家唱歌、跳舞开心的摸样,屈兰的心中升起满满的幸福。
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屈兰的这个创新的确为她的农家乐吸引了很多本地客人,不仅仅是年轻人,她发现周围的叔叔阿姨也是很喜欢这个新变化的,这给屈兰增加了更大的信心,让她坚定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四、勤劳致富,带动周边
现在屈兰的农家乐已有占地二百平米的餐厅、两个蒙古包和十间客房,她自己的生活富裕了,但是她并没有忘记身边的父老乡亲们,每当有人向她咨询管理经验时,她总是毫无保留地传播自己的管理经验,讲述自己的创业心得,让大家共同富裕、共同发展。现在她的餐厅里共有5人,解决3人就业。
屈兰说,现在由于规模限制,还未能解决更多的人就业。所有她还有个想法:就是可可托海旅游业现在还处于一个起步期,以后可可托海餐饮业和旅馆业会越来越好,如果有可能明年将继续扩大自己的餐馆,帮助更多的人就业,为可可托海的经济发展贡献自己微博的力量。
每当谈到创业的成功,屈兰都十分感谢政府的支持、政策的倾斜和自己当初的坚持,是因为党和政府她的餐馆生意才越做越好。她表示,以后一定要再接再厉,实现餐馆和旅馆的现代化、规模化,让自己的事业再上一个台阶,带动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致富能手事迹篇3
老侯,男,33岁,汉族,家中6口人,住勉县老道寺镇侯寨村五组,主要从事生猪养殖与饲料营销。
几年来,他凭着自己特有的顽强与拼搏,凭着一双勤劳的手,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饲料机2台,饲料配送车1辆,有现代化大型养猪厂房12栋,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良三元仔猪4000头,获利20多万元,。多次被县委、县政府评为“万头猪养殖示范场”、“养殖业大户”、“致富带头人”。
2000年,目光敏锐、富有经济头脑的他看到当地粮食价格低,结构调整路难找、种植粮食收入少,本地有种植玉米、大麦的习惯,饲料资源丰富,又有养猪的基础经验,又加上生猪行情看好,每头猪盈利在100元以上,通过市场调查与分析,他决心走科学养猪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没有资金的困难,采取自己拿一点、亲戚借一点、朋友帮一点、向信用社贷一点的办法,投资近2万元,建成猪舍20多间,购买小仔猪200头。刚开始没有科学技术怎么办?还得学习,于是他又从书店抱回厚厚几本科学养猪资料。很快掌握了生猪的繁育、喂养、疾病防治等一整套养猪技,由于他精心管理、科学饲养、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实践,饲养的仔猪3个月即育肥出栏,当年就出栏肥猪800多头,净获利1万多元。老侯从第一批养猪中尝到了甜头,从养殖业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扩大养殖规模,由于科学饲养,当年出栏生猪1000多头,净获利12万元。
老侯的手头有了积蓄,但这些钱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这几年的养殖实践中他发现当地生猪品种落后,生产效益差,饲料转化率低的问题,他决定要解决目前存在于自己场和农户养殖中的这一难题,他先后到杨凌、四川等地考察,通过调查了解后,他决定要甩开膀子大展宏图,加大投入,扩大圈舍,2002春天,老侯在亲友的帮助下,又投资30万元,建起现代化的养猪场房,又购买二元母猪200头,种公猪10头,实现自繁自养、科学饲养,年出栏肥猪4000头以上,。年获利20万元以上。
老侯在产业政策的推动下,在省农业厅和市县政府的重点扶持下,通过引进化良的变肉型猪种,推行标准化生产现在存拦母猪已发展到360多头,每年向社会提供7000多头商品仔猪,此外还可向周边养殖户提供1500头优良二元杂交后备母猪,以改良当地的生猪品种。老侯在自己的猪场里从品种和饲养管理入手,严格实行成本管理,以优良的品种,先进的技术,科学的管理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规模化养殖业发展。
老侯在养猪的道路上发展起来了,但是他总是想:“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他热情地鼓励乡亲们和他一起发展养殖事业,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养殖经验传授给当地农民群众。为了进一步提高当地农民群众的养殖效益,老侯把优良的二元母猪推广到广大养殖户,把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三元仔猪提供给养殖户,并且向他们提供养殖技术及饲料,使他们养猪无后顾之忧。
“以点示范,带动全镇”,这是老侯发展养殖的一大心愿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如今,老道寺镇发展生猪养殖大户600多户,平均每户年出拦在100头以上,该镇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之路,使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导产业,逐步走上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家庭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大大地带动了本地养殖业的发展,他已成为养殖户心中一盏不灭的灯塔。
致富能手事迹篇4
有一种树,没有笔直的干,没有翠绿的叶,不与杨柳为伴,不与松柏争美,只有在那个荒凉的大地上独自生长,它就是红柳树。在富蕴县喀拉布勒根乡,陈边蕊和张邦荣夫妇就如同红柳树一样扎根在喀拉布勒根乡喀拉塔斯村。
陈边蕊和张邦荣家共有5口人,陈边蕊是一个个体户,经营煤场;丈夫张邦荣,中国共产党党员,退伍军人,搞运输,经营空心砖厂。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张政辉在乌鲁木齐武警部队参军。女儿张慧怡出嫁后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帮忙。家里还有79岁的老母亲。他们夫妻结婚多年来,夫妻恩爱,孝敬老人,热心助人,邻里和睦,他们用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诠释了家与爱的真谛。
一、像红柳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土地
1986年,陈边蕊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什么也没有张邦荣。张邦荣是家中的老大,嫁过去后就要跟他的四个弟弟和一个老母亲一起生活。陈边蕊嫁过去以后,没有嫌弃家中的任何人,每天里里外外的忙乎,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丈夫外出干各种工作,挣钱养家。一大家子要生活,孩子也出生了,到处都要用钱。面对现实,她们正视生活中的困难,凭着如红柳般的坚韧精神,白手起家,在乡里开办了第一家煤场。后来,随着资金积累,夫妇俩又开办了空心砖厂,靠着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以诚待人,以信为本的经营理念,煤场和空心砖厂生意日见兴隆。她们夫妇俩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她们一边照顾老人孩子,一边创业,像红柳一样扎根于贫瘠的农村,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的生活。如今,兄弟们在哥嫂的帮助下,都已经成家立业。
二、结出一枚枚尊老爱幼的果实
陈边蕊在生活中尊老爱幼,自结婚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对待婆婆平日里嘘寒问暖,生病了端茶倒水。每逢老人过生日,陈边蕊都要给婆婆买一身新衣服。她常说:'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重我们自己!关心照顾好老年人的生活,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应尽的责任,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宝贵的财富'。在父母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下,陈边蕊的两个孩子也很孝顺懂事。女儿张慧怡,昌吉卫校毕业,现和丈夫一起协助父母经营煤场和空心砖厂;儿子张政辉以父亲为榜样,光荣参军,现在乌鲁木齐武警某部队服役。
三、擎起生命中一片片爱的绿意
有人说,爱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间,那么这种爱是小爱。陈边蕊一家把这种爱,这份情延伸到亲朋邻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种大爱。他们一家一直乐于关心邻里,只要大家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话不说,尽可能地给予帮助,她们一家的口碑在村里一直很好,谁家有事都爱找她们帮忙。有谁家孩子上学缺钱,就问陈边蕊夫妇借;有谁家>婚丧嫁娶,就请陈边蕊夫妇帮忙;有谁家需要修房子,就找陈边蕊夫妇帮忙……陈边蕊夫妇从来不推辞乡亲邻居的求助,遇到求助又出人又出钱,还出铲车。2010年冬天大雪,道路不通,张邦荣自发的用自家的铲车给乡亲们推开一条路。巴列尔茨村五保户托海、叶尔兰年老体弱,还患有残疾,女儿智障,2012年,陈边蕊一家通过该乡'爱心驿站'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认领这家'穷亲戚',每年冬天,陈边蕊一家都会免费供应托海家人燃煤,让他们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如今,每一年为贫困户送煤已经成了夫妻俩的共识,每年夫妻俩都给贫困户送煤。居民们亲切的称呼他们为'爱心温暖使者'。
四、绽放一串串灿烂的公益之花
陈边蕊一家富裕以后不忘乡亲。她们就像红柳一样,独自在沙漠绽放着那一串串不起眼的小花,装扮着沙漠的春天。她们一家非常热心公益事业,不管是乡里还是村里的公益事业,她们都积极参与,捐钱捐物,出人出力。陈边蕊作为社区十户长,她积极调解邻里纠纷,宣传各类惠民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十户联防、邻里>守望,并经常性对居民进行法律法规知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团结知识的宣传教育,维护社会稳定、反对民族分裂和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社区居民经常性地开展平安宣传,积极组织居民户参与平安创建工作等。她还组织社区妇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队,自掏腰包2000元为舞蹈队购买演出服装,现在,逢年过节舞蹈队都活跃在乡村的舞台上。近年来她多次被县妇联、乡妇联评为'三八红旗手'、'好媳妇'等光荣称号。
陈边蕊一家就如红柳一样,坚韧不拔的扎根于贫瘠的戈壁,就这样正直挺拔、坚毅顽强、无私无畏的生长、开花、结果。
致富能手事迹篇5
在多数人眼里,残疾人是不幸的,不过,有的人虽然身体残疾,却意志坚强,他们不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还将这份成功和幸福带给了更多的残疾人。日前,人民网采访到了这样一位残疾人代表,他便是来自四川成都崇州市崇阳镇王殿村的贾渔。
“人生一世就应该想别人未想,做别人未做。”在贾渔看来,自己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正因为敢想敢做,才能克服困难创业成功。如今,自己致富了,更应该回报社会,竭尽所能帮助其他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让更多残疾人可以自食其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贾渔10个月大的时候,一场急性腹泻,使得原本身体健康的他身体素质和抵抗能力急剧下降,落下了终身残疾,身高定格在了1.3米,成为现在大家口中的.“袖珍”创业者。2002年3月,不幸再次降临,在打工回家的路上,贾渔遭遇车祸……然而,两次的不幸,并未让贾渔失去生活的信心。
2002年6月,在车祸康复之后,经过深思熟虑,贾渔用自己当时所有的积蓄共计1700元,购进800只鸡苗,并将自家的猪圈改造成鸡舍,开始了创业历程。
创业并非一路平坦。第一批鸡刚投产,就遇到了2003年的“非典”。那段时间,贾渔差不多一个月都没有走出家门,每天喂了鸡,就搬一个板凳坐到鸡笼旁去,看那些从书店购买的关于养鸡的书,看到最后,他甚至自己编了一本养鸡的书。2003年“非典”刚过去,又遭遇了2004年至2006年的禽流感。由于“非典”时期的经验积累,贾渔始终坚持科学防疫,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逆袭,在两年反反复复的市场行情下,仍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不断积累了资本以后,2006年养殖场已达到年出栏肉鸡3万只的规模。25岁的贾渔更是被成都市残工委等8家单位联合授予“首届成都市残疾人创业之星”称号。
“一人富不算富,我们要带领更多的残疾人朋友,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创业不易,残疾人创业更是艰难。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贾渔以“惜福、感恩”为主题,正式注册成立“成都市福恩禽业有限公司”,寓意“感恩惜福,知恩图报”,并先后招聘了15名残疾人就业。
2017年,为顺应助残事业的发展,贾渔在崇州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了崇州市福恩公益发展中心,并成立了党支部。此外,贾渔还建立了一个占地近200亩的“福恩身心障碍人士庇护农场”,庇护农场是集种植、养殖、生态农业体验、残疾人事业励志宣扬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性残疾人事业平台。
“我将自己的产业与残疾人公益事业有机结合,不断开展公益培训和励志宣讲,希望通过我自身的经历去影响还在迷茫之中的残疾人朋友,重塑残疾人朋友们的信心。”据贾渔介绍,“培训基地”现有“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残疾人自媒体电商培训”“残疾人木雕文创培训”等成熟的助残培训项目,每年都要开展多期的公益活动;开展生态鸡养殖培训,无偿为崇州市贫困山区的残疾人传授生态鸡的养殖技术,并免费提供鸡苗,截至今年已经培训扶持了3000余人次从事生态鸡养殖,实现了农村特定残疾人以居家灵活的就业方式增加了残疾人的可支配收入。
从一无所有,到现在也能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从一个村民到如今的励志创业家;从乡村泥泞小路走上一个个演讲大舞台。这就是贾渔,一个想别人未想,做别人未做的“袖珍”创业者。
致富能手事迹篇6
赵xx,女,1966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丰北河镇丰河村农民。务农之余,198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06年9月,担任丰河村文书。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
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xx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白皮松。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赵xx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赵xx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她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赵xx不知为别人花了多少钱:有的贫困乡亲盖房子缺钱,她“赞助”2000元;村里哪个有病无钱医治,她就主动送去医药费……,赵xx夫妇义务赡养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颐养天年。她资助的4名贫困学生,其中2人已大学毕业;村里的贫困人,也渐渐脱离了生活的窘境。咱是党员,就该切实为乡亲们做点事。
赵xx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劝说下,丰河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工程主要事迹6篇
★ 个人材料事迹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