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编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与教学目标进行对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案的撰写过程可以促使教师保持对教学的持续关注,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大班语言端午节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大班语言端午节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之一。
2、体验中国民间节目的韵味。
3、知道端午节是几月几号。
4、通过参加节日环境创设,感受参与节日庆祝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农历记年的方法。
2、幼儿用书:《快乐端午节》。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教师:今天是什么日子?
★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在全班面前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五日。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教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故事?
★幼儿相互交流。
★教师请两名幼儿讲述,大家分享端午节的传说。
★教师小结:古代楚国的诗人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在秦国攻破楚国京都时,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诗歌《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老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3、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教师: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
★幼儿分组交流。
★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配香囊等。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巩固对端午节的了解。
★教师:书上有许多活动,请你找出端午节里人们的活动。
大班语言端午节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过端午节时举行端午诗会、赛龙舟、包粽子比赛等文化活动。
2、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学生能熟练包一只普通的粽子。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教师的准备:粽子叶、糯米、毛线;相关视频。
学生的准备:查找端午节的相关资料,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佳节——端午节,过端午是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俗。通过上个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分小组收集了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现在就各小队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学习和实践成果吧。
二、展示与活动
(一)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介绍端午节
1、诗歌分享。
下面有请林琳这一小组上台来汇报他们收集到的关于端午的诗歌。生:端午节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就有迹可循。以下是我们小组收集到的诗歌,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生用幻灯片展示,配乐展示读。)
2、简介端午节的由来。
师:从刚才的诗歌中,我们已经可以大概知晓端午的由来,哪一个小组负责搜集这个方面的资料?请你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吧。
生: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
流传最广的是源于纪念屈原。(收集这方面资料的小组成员之一绘声绘色的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忠臣屈原倡议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成都,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国家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亡。屈原死后,楚国的百姓痛苦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上,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身躯,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扔进江河里,说是让鱼虾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身体。人们也都纷纷仿效。一位老医生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河里,说是要药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又怕食物被蛟龙所食,所以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赛龙舟是因为要吓走鱼,不要它们靠近屈原。所以,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赛龙舟,吃粽子和喝雄黄酒的习俗了。)
(其他成员补充):
源于纪念伍子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3、讲讲端午节的习俗。
师:是啊,由此就衍生出了端午节的习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视频,并配以解说)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来自: 校园 生活网:端午节教学设计)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端午食粽:(图片展示)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出示图片)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出示图片)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二)探索包粽子的方法
师:在这些习俗之中,你们对什么最感兴趣呢?今天啊,我们就请来了包粽子能手,我们班热心的家长们,现场来教我们包粽子呢!动手之前,老师要先考考大家:
1、包粽子要准备哪些材料呢?生介绍包粽子该准备哪些材料。
2、包粽子的步骤你了解吗?观看视频,了解如何包粽子。
3、小组讨论打算怎么包,说说该注意些什么(家长参与)。
(三)尝试创作
根据大家探索的各种方法,开始包粽子。家长带领学生在小组内实践。
(四)成果展示
全班同学包的各式各样的粽子展示在他们的桌子上。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但学会了包粽子,而且让大家了解了更多关于端午节的知识。回家后给爸爸妈妈亲手包一只粽子,让他们吃得又香又甜,一起过一个快乐的端午节!
大班语言端午节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情感方面)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认知方面)
3.让幼儿学会完整讲述生活经验,发展语言讲述连续性(技能方面)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
师:哇 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播放视频(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
1.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吃过粽子吗?粽子长什么样呀?
幼儿答:圆圆的,有角的,长长的。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好多粽子,请小朋友们摸摸看,这些粽子都是什么形状呢?(教师以小组形式分发粽子,请小朋友观察)幼儿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引导
2.师:好了, 现在老师再请小朋友们告诉你身边的小朋友,你吃过的粽子都是什么馅儿的,是甜的?咸的?还是辣的?(幼儿与邻座伙伴结成对子,轮流讲述)
三、引进新的讲述经验,运用句型“不仅……还……”
1.教师通过提示引进新的讲述经验师:小朋友们,端午节,我们不仅包各种形状的粽子,还品尝了各种口味的粽子,对吗?
2.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句型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想想,端午节你还做了什么,然后请小朋友用“不仅……还……”编成完整的句子告诉老师教师引导幼儿,端午节要包粽子 赛龙舟 做香包幼:端午节,我不仅在家帮妈妈包粽子,还和爸爸一起看赛龙舟。
幼:(幼儿运用句型,自由回答)
四、巩固和迁移讲述经验,教师可通过生活中其他的经验讲述,巩固句型运用。
教师引导:
小朋友们,你们动脑筋想象,平时生活中,我们还可以用“不仅……还……”说哪些句子呢?
教师示范:
比如说,今天我在家不仅叠了自己的被子,还打扫了地板,妈妈夸我是个好孩子。
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发言,运用句型讲述平时生活经验重点指导: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进行讲述活动评析。此次活动通过浓厚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幼儿感受到浓重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从而引出句型,让幼儿在不断理解认知的过程中运用此句型进行语言讲述,帮助幼儿学会完整的讲述。
大班语言端午节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学生了解屈原其人其事、端午节的由来与相关习俗,感知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魅力,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
2、通过了解端午节香包的特点与用途,在制作香包的过程培养学生专心、细致和耐心的作风,发展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用纸质材料制作香包。
难点:对香包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三、学情分析:
?端午节》是湘美版三年级下册的一课,它属于设计。应用的教学领域。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手工制作能力,但他们对祖国的民俗文化还不是特别了解,所以本课的设计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的同事又使学生了解香包与民俗文化内涵。
四、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教师)课件、香包等。
五、教学过程
(一)、欣赏感受。
1、提问: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提问:你对端午节有哪些了解?(纪念屈原、赛龙舟、吃粽子、挂香包等)
3、欣赏关于屈原的美术作品《屈原江畔行吟图》。这是什么类型的作品(中国画)?作者是谁?创作于1944年距今已有71年了,画中的屈原给你怎样的感受?
教师小结:屈原之所以很孤独,很伤心,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的国家,自己也得不到重用。画家用他精湛的笔法把屈原当时的心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我们在美术创作中需要学习的。
4、端午节有很多的活动,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制作香包。
板书课题:端午节——香包。
(二)、讲授新课,欣赏视频香包。
1、视频欣赏庆阳香包,激发自制的兴趣。
教师小结: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铜钱或中草药等,是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挂香包是吉利吉祥的象征。
2、展示纸折香包实物,请你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
3、请学生上台拆香包。
教师提问:拆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纸条,尾端为三角形)课件展示示意图。
4、教师提问:有已经会折香包的同学吗?请你上来当小老师教大家折。请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5、学生试折香包,教师指导。
6、游戏“找朋友”,讲解平面变成立体的关键折法。学生继续折香包。
(三)、感悟,启发。
1、香包好像缺少什么?(装饰)如何装饰香包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手工艺大师他们在香包上绘制了什么图案?(课件欣赏)
教师小结:提问:我们可以在香包上画什么图案?有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以及自己发挥想象的图案。这些香包是属于你自己最有特色的作品。
2、教师提问:除了装饰香包,我们还挂上吊坠,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挂吊坠的?(再次拆香包,挂上吊坠折香包)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学生练习制作香包,并对香包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2、在音乐声中,尝试自制香包。
(五)、展示香包,将香包挂在黑板上,学生互相欣赏,说出你自己最喜欢的香包,体验自制香包的快乐。
(六)、课后拓展:继续练习制作香包。在端午节到来时,把做好的香包带上你的祝福送给你的家人、朋友、老师、同学,祝她(他)们平安快乐。
大班语言端午节教案篇5
一、讲故事
端午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关于端午的故事传说有很多,最熟为人知的就是《屈原投江》了,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个美丽又伤感的故事。(ppt出示故事)
端午节除了屈原投江的故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传说。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三则传说故事)
二、赛诗歌
同学们知道端午节除了叫端午节外,还叫什么节?不知道了吧,给个小小的提示,也跟屈原有关,屈原除了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人士,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所以,端午节也是——诗人节。是呀,很多诗人都写了赞颂端午的诗歌,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中的几篇。(ppt出示诗歌,配乐诵读。)
三、话习俗
过端午是我们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节日,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不同的故事传说,于是各地就有着不同的习俗和活动。同学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指名说,相机表扬:今天,老师很高兴能看到我们王垛的孩子,在课堂中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收集整理的能力。)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端午节的别称和习俗。(ppt)
1、你们知道最热闹的习俗活动是什么吗?——赛龙舟知道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吗?(ppt出示赛龙舟)
(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赛龙舟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
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所以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总要举行赛龙舟活动。//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
龙舟长1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同学们见过“赛龙舟”场景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现场,一起去感受赛龙舟的紧张刺激热闹事物气氛吧。(ppt录像)
2、民以食为天,端午节我们吃得最多的是什么?(粽子)好吃吗?你吃过什么馅儿的粽子?今天,你带来的是什么馅儿的粽子(指名说)人民的智慧是无穷,尤其在舌尖上的中国,美味更是层出不穷。
(ppt出示粽子的种类)这么多美味的粽子,看着都让人流口水。你们觉得它们好吃吗?其实,最香最甜的食物,应该是自己劳动付出取得的成果。回去之后,可以尝试着自己包一包粽子,吃一吃,口感一定不一样。
3、天下最快乐的事莫过于助人为乐和与朋友一起分享成果的喜悦,下课以后,我们可以把自己带来的粽子和好朋友一起品尝,也可以待到端午节,再聚端午,和好朋友一起分享的我们自己包的粽子,好不好?
四、总结
短短的一节课,匆匆而过。可是尽管大江东去,但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依然留在人们心中,端午节美好的愿望也依然留在我们心中。
最后,就让我们在浓浓的粽叶香中,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段话来结束这节课,(齐读,这段话的意思是: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会尽全力地去追求和探索。)也希望同学们用这段话来勉励自己,努力学习,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大班语言端午节教案篇6
设计意图: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生活经验,今年端午节我们即将开展“粽子飘香”的活动,让小朋友们在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引导幼儿学习简单地包粽子(折纸),并进行线描装饰。
3、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粽子飘香》、《屈原的故事》的欣赏课件,长条状的纸条与幼儿人数相等,彩带、油性笔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话题。
师:小朋友,明天我们因为什么节日放假呢?(端午节)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有三角形的、有四角形的、有长条形的等等,并且有多种口味的,有肉粽、有豆沙粽、有红枣粽等等。
二、故事欣赏。
师:那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要吃粽子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故事,听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1、幼儿欣赏故事内容。
2、提问。
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②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活动啊?(饮雄黄酒、赛龙舟、佩香囊、戴五彩线等等)
三、教师示范讲解:
师:为了表示我们对屈原敬佩与缅怀之情,让我们也一起来学包粽子好不好?
——教师示范讲解:
1、先将纸条一端折成一个三角形;
2、顺着三角形的一边正反来回折,将整张纸条折成连续的多个三角形;
3、打开三角形;
4、在纸条的起端,顺着折缝拢成一个立体的形状,似锥形;
5、顺着纸条上的缝往上卷绕,将纸条末端插入缝中;
6、用油性笔进行线描装饰;
7、用彩带捆绑装饰。
四、幼儿制作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大班语言端午节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练习身体侧滚的动作并掌握动作要领,提高身体的灵活、协调和平衡能力。
2.大胆尝试合作、敢于挑战,能合作完成向中心侧滚完成一个夹心粽任务。在包粽子的游戏中.
3.乐意参与到游戏中,感受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长短不一的废旧横幅布若干,活动前检查场地上是否安全,幼儿的衣着、鞋袜是否合适。
活动建议
1.创设“粽子王国举行粽子展览会”情境,带领幼儿热身,重点活动上肢、下肢。
小朋友们,今天粽子王国要举行粽子展览会,让我们一起去参加吧,引导幼儿随语言提示做侧身走独木桥、跑步助跳过小河,蹲走过山洞等,进行上肢下肢及全身动作练习。
2.创设“变身粽宝宝”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用横幅做粽叶、小朋友做糯米,大胆探索包粽子的方法。
进入粽子王国有一个要求,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变成粽宝宝,请你选一块横幅,想办法把自己变成粽宝宝吧。
(1)分发废旧横幅,人手一张,引导幼儿探索自己包粽子的方法。引导幼儿躺在粽叶的一端,用一只手把棕叶固定,然后侧滚,在滚了半圈以后记得把手伸出来,然后一直侧滚,直到把粽叶裹完。
(2)创设情境:粽子展览会就要开始了,可是参加活动有一个要求,包粽子速度快的选手才能参加,下面让我们比一比吧,引导幼儿进行个人包粽子比赛。
(3)幼儿自由包粽子,教师指导,鼓励孩子解决游戏存在的问题。
4.合作包粽子,介绍游戏规则
创设情境:粽子王国展览会开始了,今天要展览的的是夹心粽子,请粽宝宝想办法变成夹心粽粑。
(1)自由选择好朋友,两个孩子合作包夹心粽子,指导孩子从粽叶两端向中间侧滚,直到把粽叶滚完。
(2)合作包夹心粽子
(3)听音乐,玩游戏。
5.创设粽子王国游玩的游戏情境,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请幼儿互相捶打四肢,在愉快的情绪中结束游戏活动。
大班语言端午节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3、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掌握“屋檐、佩带、措施、诬陷、传颂”等词语。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字词卡片)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
(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
(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
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
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
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
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
(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
(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1)出示课件:屈原万分悲愤,就在……(悲痛悲伤)
(2)想想为什么填写悲愤?(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
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
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
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
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五、作业
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2、写出课文中词语的相应近义词。
3、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根据提示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爱戴——辅佐——诬陷——流放——
二、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填写题词。
(1)题词:端午节的习俗有()()()()。
端午节是为纪念:(1)屈原为楚国()(2)屈原为百姓()(3)屈原()屈原投江后,百姓们()、()、()现在的端午节()
3、自由的依据题词的顺序,试着复述课文内容。
4、全班交流。
三、资料扩展你还知道中国哪些传统节日的由来,讲给大家听。
四、布置作业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制作一期手抄小报。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