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教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案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为个性化教学提供支持,下面是好文笔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狼的教案优秀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的教案篇1
综合学习:漫游语文世界
活动目标
①通过此次活动,沟通课堂内外,引导学生注意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语文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引导学生搜集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初步树立汉民族共同语的规范意识。
③通过写作练习,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写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活动重点
①搜集语言现象并归类整理。
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课前准备
①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也可以以个人为单位进行。
②搜集调查资料,分组筛选、梳理,把同属于一类型的资料编在一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广告阐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有这样一则奶粉广告:“没有加进什么,不过提出水分。” 这则广告从反面人手,从具体的制作过程人手,用形象的语言来表示,在一句“没有加入什么”表现了产品之纯,后一句用“不过”急转,进一步表现出产品纯还不够,还必须没有水分,突出了“粉”的特性,语言简练,12个字中有转折,有波澜,文字浅显但具体形象,初看语不惊人,细品则回味无穷。
二、出示活动目标
四个小组分别展示
①广告集锦:
信心型 功用型 对比易记型 超常搭配型……
②校园风:
精选校园流行语,如: 哇噻—— 酷毙了! 帅呆了!
③口语荟萃:
选取有代表意义的方言整理分类,与普通话对比并寻找规律。
④街头巷尾:
将店名、招牌、标语的用语分类,阐明自己观点。欣赏优秀的店名如家乐福。
⑤网络语言:7456、886、青蛙、大虾等。
根据语言形式分为四类:文字、数字、英文字母、符号;阐述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对母语的冲击,初步思考其优缺点。
三、教师总结
①充分肯定同学们的实践,对于同学的思考给予高度赞誉。
②布置作文,任选一题,按照要求写作。
四、活动小结 -
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初步掌握了查找资料的方法,搜集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现象,沟通了课堂内外,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重点)
2、疏通课文结构,掌握课文内容,提取课文主要信息,赏析语句;(重点)
3、通过各学科结合,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难点)
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788年,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一天,法军行进在沙漠途中,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片模糊的湖光山景。景物倒悬在空中,不一会儿,湖泊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他们又看到草叶变成了棕榈树丛。这种变幻莫测的景像使法军十分惊慌、不知所措。士兵们个个被吓得跪在地上祷告,企求上帝保佑。其实,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蒲松龄的《山市》也记载了这种情况。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 简介作者以及作品
蒲松龄(1630或1640--1715年) 清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南)人。他屡试不第,至71岁方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其代表作。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书屋名。“志”,记。“异”,奇异。
(三)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àn 邑yì 冥míng 甍méng 垣yuán 睥bì 睨nì 亘gèn
莽mǎng 霄xiāo 扉fēi 缥piāo 缈miǎo 逾yǔ 倏shū
(四)给重点词注释
奂山山市,邑(县 )八景之(的)一也,然(但)数年恒(经常)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 饮(喝酒)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青天,天空),相 顾 (看)惊疑,念(想起) 近中(近处)无此禅院(寺院)。无何(不久),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屋檐),始悟(才明白)为(是)山市。未几(不久),高垣 (高墙) 睥睨(矮墙), 连亘(连绵不断)六七里,居然(竟然) 城郭(城市)矣。中有楼若者(有的像楼),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以(用)亿万计(计算)。忽大风起,尘气莽莽(广大)然,城市依稀(隐约)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同“无”)有,惟(只) 危(高)楼一座,直接 霄汉(云霄与天河)。楼五架(间),窗扉(窗户)皆洞开(大开);一行有五点明处, 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指着点计数),楼愈高,则明(亮点)渐少。数至八层,裁(同“才)如星点。又(再)其上,则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不可计 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或(有的)凭(靠着)或立,不一状(形状)。逾时(过了一会儿),楼渐低,可见其(它)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高高的平房);倏忽(突然)如拳如豆,遂(终于)不可见。又闻有早 行者,见山上人烟(人家) 市肆(集市。肆,店铺。),与世(尘世)无别,故又名(称)“鬼市”云。
(五)翻译全文。(略)
(六)问题探究 (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1、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忽、无何、未几、忽、既儿、逾时、倏忽
2、山市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明确:孤塔>宫殿>城郭>危楼>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见
特点:变化莫测 神奇变幻
3、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 (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山市”还有别称。
5、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
明确: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描绘的是动景,抓住山市景象变幻莫测的特点来写,因而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绘景象的变化。
7. 为什么人们又称“山市”为“鬼市”?它是真的“鬼市”吗?请用科学知识来说明“山市”的形成原因。
明确: 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蜃楼”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而古代的人不知道其科学原理,所以说它是“鬼市”。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七)小结
1. 掌握通假字:
①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 ②.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
2. 掌握古今词义不同的词:
直接霄汉:古义:一直连接到; 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3. 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 (像洞一样,名词做状语)
4. 一词多义:
见宫殿数十所(几,几个,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数至八层(计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表转折)
居然城郭矣 (竟然,词尾)
(八)布置作业:完成《导学导练》p72~p73练习文章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的教案篇3
师:上节课我们划分了文章层次,明确了各段段意,作者在第一段用了一个词来赞誉济南,是哪个词呢?
生:宝地
师:既然说是宝地,都体现在哪些景物呢?
生:山(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水
师:济南真可算是处处是宝地,是美景。今天我们重点分析描写山的这几段。来看看这些美景是如何通过语言展现的。我们可以分析具体语言,来把握景物特点,体悟作者情感。老师先来举一个例子,“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一段文字写了济南的老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老城带有生命的意味,写出了济南城安适、秀美的睡态,有着温暖、恬静、适宜居住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从这段中,同学们能不能再找出某个词语、某句话,看看济南到底美在哪?(可以提示学生答案不必求全,先分析词语的一个方面)
生:“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师:摇篮的形态是怎样的?(边缘起伏舒缓,四面高一些,中间平坦舒适)摇篮给你什么感觉呢?
生:安全感、躺在里面很舒适、柔软、温暖。
师:常常说,母亲把婴儿抱入摇篮里呵护照料,文章中说一圈小山把济南城放在摇篮里,那济南城能够感受到小山给予的什么呢?(若答不出来可再引导,小山像母亲一样,具有哪些情感)
生:母爱、慈爱、慈善可亲。(板书)
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师:小山形态秀美,不得不说是出奇的,是块难得的宝地。谁能够再找一句?
生:“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山人格化了。(板书:修辞,拟人)
师:哪个词看出人格化了?
生:低声地说,小山好像在和济南城低声细语。
师:为什么要低声呢?大声说行不行啊?
生:不行,老城还在“安适地睡着”,小山不忍打扰,只是像哼唱摇篮曲一样“低声地说”。
师:对,济南冬天的一景一物都是那么安宁沉静、温暖舒适。同学们再想想,“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这句话除了是对躺在摇篮里的济南城说的,还是对谁说的?
生:对生活在城里的人们。
师:是这样的,那大家说,生活在这样的冬天里,人们心里感觉怎么样?
生:热乎乎的、不着急、好像马上能到春天了。
师:没错,在小山的摇篮里,济南的冬天是温暖安适的,蕴含着感人的脉脉温情,潜藏着朦胧的春意,所以人们才会想象“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作者这样写,也使得写景画面灵动起来了。
师:如果只是阳光朗照下的山,是不是足以说明济南是个宝地?下面我们来看第三段,第三段主要写薄雪覆盖下的山,作者用了一个词来形容,是哪个词?
生:最妙的。
师:找的很准。雪,在冬天是最寻常可见的,作者却说最妙。文章中的哪处描写让你感觉到小雪的妙处呢?试分析(3分钟讨论)
生:“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师:树间上的雪,妙在哪了?
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的形态比成盘在头上的一簇白花,非常贴切生动。
师:小雪连树尖儿都罩不住了,好像是松树头发上戴着一髻白花似的,好像是松树有意挑选这样一朵花似的,显出雪的什么特点呢?
生:小雪、精巧、可爱、灵动。
师:对,从色彩上来讲呢?
生:白雪更白了,矮松更加苍翠了。
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喜爱、惊叹。
师:这一句,在比喻之外,作者还注意到了景物之间,色彩的相互映衬(板书:色彩映衬),济南的雪一点也没用抹煞冬天的色彩,由于白雪的衬托,矮松反而显得越发青黑了。
师:来看看,接下来雪又呈现出哪些姿态和颜色了?
生:“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写出了山脉上雪的白色、银色。
师:雪霁晴峦,与什么交相辉映呢?
生:与蓝天交相辉映。
师:还有哪句?
生:“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带水纹的花衣是比喻,穿是拟人。
师:为什么“穿”字可以判断出拟人呢?
生:穿是人特有的动作,山和雪都不会真正地穿。
师:说得对,把人的特征、动作直接用在了景物身上,这是一处拟人。那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又是什么呢?
生:本体是一道儿白、一道儿黄,喻体是带水纹的花衣。
师:本体中,白色无疑是雪的颜色,那暗黄呢?
生:是山坡上的草色、土石的颜色。把山上的草木、土石,以及覆盖着的白雪比成了带水纹的花衣。
师:大家看过水纹的形状吗?为什么“看着看着”水纹会动呢?给两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
生:因为雪不厚,被风吹散了。
生:因为雪会融化,融化掉的部分就把山色显露出来了。
师:没错,这些都是“动”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大家想一想,山势是起伏不平的,各有凹凸,再联想一下水的波纹形状。(可简单画图)
生:小雪依山而落,起伏不定,所以像带水纹的花衣。
师:是这样的,作者由一处山雪看到另一处山雪,看着看着,随着视线的跳跃,整体上就成了带水纹的花衣,而且好像会掀动一样,看见山的肌肤。这样写,静态的写就好像动起来一样,这是一种什么写法呢?
生:化静为动。(板书)
师:静中有动,白雪覆盖下的山呈现出一种动人的容色、迷人的色彩,这样写雪,就显得气韵生动。
生:“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雪在夕阳照射下的色彩变化,像害羞一样。
师:既然是拟人,拟作一个什么人更合适呢?
生:少女、女孩、小孩子。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容易害羞,脸红的颜色微微发粉。因为雪纯净无暇,小孩子的内心也单纯。
师:少女脸颊绯红,好像害羞一样,面对雪这样一种姿态,作者会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喜爱,山雪非常可爱,情态可掬。
师:咱们再一起看看,这一段结尾说“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小雪落在山上,似乎引发了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什么呢?
生:喜爱。
师:作者的语气似乎有点祈求老天爷,就是下小雪吧。那为什么不能下大雪呢?
生:小山太秀气,下大雪承受不住。
师:作者看到山上蒙了一层雪,为山着想,为山考虑,这是一种什么情感?
生:担忧、怜惜。
师:对,作者有幸在济南生活,沐浴冬日暖阳,细品山间小雪,作者对这块宝地是心存珍惜喜爱之情的,是心存什么的?
生:欣喜、感激。
师:带着欣喜感激之情,请同学们集体朗读这一段,感受美丽的雪景。
师:文章的第四段很简短,写到了济南城外村庄的景象,看一看哪个词语最吸引你呢?
生:小水墨画。这是一处比喻。
师:水墨画里画了什么?
生:山坡、村庄、雪。
师:这几处景物有什么色彩呢?
生:白色、黑色、暗黄色。
师:请大家想象,一张水墨画,暗黄色的宣纸画卷在眼前缓缓展开,黑色与白色泼墨点染在上面,这样的水墨画有什么特点呢?
生:古朴淡雅、素雅、古香古色、高古的。(板书)
师:对,还不是一般的古朴淡雅,作者带着推测、商量的语气和读者亲切交谈,可能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视如珍宝,爱不释手。
师:这一段里还有那个字眼吸引你?
生:卧。
师:卧这个动作带给你什么感受?
生:放松、安适、宁静、亲近自然。(不是横,不是重重的压,村庄和房顶没有抗拒雪)
师:精准地用词可以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卧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雪的轻盈、村庄的安宁祥和。(板书:精准用词)
师:济南素有泉城的美誉,在欣赏完济南的山、雪、村庄之后,作者又把我们领到了水边。说一说这一段展现了哪些景物。
生:绿萍、水藻、垂柳。
师:作者写这几处景物时,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生:绿。
师:作者极力描写绿萍、水藻的绿,为什么呢?
生:好像在生长一样,绿萍和水藻在冬天的暖阳里充满生机与活力。
师:对,这就是积蓄在水中的绿的精神,接下来又写到了垂柳要在水里找个影,说明水怎么样?
生:清澈透亮,澄清的(板书)。
师:和水藻的绿相比对呢?
生:是色彩的映衬。
师:映衬之后,大概是为了突出什么吧?
生:写水藻和绿萍的绿,是为了突出水的清澈透亮。
师:这是映衬的作用,写水中植物的绿,就是为了写水的清澈透亮。这里面还写出了水的一种特点,是什么?
生:不忍得冻上。
师:为什么不忍的冻呢?
生:因为被那股绿的精神所感染了。
师:有道理,还可以想想,为什么不忍得冻,这一句从修辞上来讲是什么?
生:拟人。
师:拟人的修辞,事物就会具备人的动作、思想、情感,那么水对水边的其他景物有什么情感呢?
生:怜爱,水好像能和岸边的垂柳对话,让垂柳在冬天里照出自己的倩影,景物变得活泼欢快,有生命力。
师:蓝水晶怎么理解?追随作者的视线,由水面往上看,由下至上,把什么比喻成了蓝水晶呢?
生:天空。
师:天空蓝汪汪的,蓝的发亮,像蓝水晶一样的天空有怎样的特点?
生:空灵的、明净、纯净的。(板书)
师:这又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喜爱。
师:蓝水晶也是很贵重的,视如珍宝的,而且好像能像魔力水晶球一样,包着红屋顶、黄草色,包着济南城,那作者拥有这样一块蓝水晶,心晴是怎样的?
生:珍爱、惊奇、赞赏。
师:让我们怀着这些美好的情感朗读文章第五段。
师:本文中,作者写了济南冬天里的气候,济南的山、雪、水,并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精准的用词以及色彩的相互映衬来加以展现。我们常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板书),谁能够总结一下,作者带着怎样的感情,创设了这样美好的意境呢?
生:喜爱、热爱、赞赏、怜惜。(结合某处语句)
板书:
气候——温晴
阳光朗照下的山——可爱慈善
宝地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美动人
城外远山——古朴淡雅
水——澄清空灵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写作手法:色彩映衬、化静为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的教案篇4
教材分析
本文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文章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先总提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再从济南的山、水两方面写出济南冬天的这一特点,最后以一句简明有力而耐人寻味的话结束全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优美的意境中,表达出作者赞美的真情。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①通过文章阅读学生能理解和运用“响晴、温情、设若、空灵、澄清、清亮”等词语 ②学生能在阅读中积累文中优秀语句
2.能力方法目标:
①在反复阅读过程中能理解分析文中描绘济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写中情与景的融合。
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培养自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阅读教学,学生能体会作者对济南,对祖国河山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
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么别致的性格呢?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赐给西湖,秋和冬全赐给了济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1.看课文解释①后补充:老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写该文时,作者就在山东济南任教。
2.题目限制了地方和时令,济南的冬天有什么可写的呢?先看课文,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教师范读,学生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
2.师生互动,评点第一段
a.济南的冬天有哪些特点?第一段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出济南冬天的特点的?
让学生感受一下北国的冬天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形,然后让学生猜想一下济南的冬天该有什么特殊呢?
阅读注解①
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
阅读全文,同时把有关描写济南冬天的词句划出来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边读边圈点,感受课文
阅读第一段,找出特点及方法:“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和北平、伦敦、热带对比,赞美济南的冬天”设疑引入,激发兴趣
补充文学常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率先示范的榜样,有利于对学生的朗读指导
师生互动,展开探究
b.文中哪一个词写出了济南的冬天独具一格的风貌?
?补充:统观全文可以看出“温晴”“宝地”两词是贯穿全文的主线,“温晴”偏重特点,“宝地”偏重感觉】
3.课文顺着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这一主线,具体从哪两个方面来描述冬天的?
4.作者描写“山景”和“水色”分别有哪些段落?
5.老舍的文章中多有亲切优美的语句,同学们能从这篇文章中举出一些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请闭上眼睛想:……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句话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你能看出这句话还有什么作用吗?
6.这一段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7.济南冬天的山水是美的,那它的水又美在哪里呢?
四、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济南冬天的山山水水都是美的、可爱的,能说说你最喜欢哪一段描写吗?)
1.齐读第三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①.全段的中心句是:()
②.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③.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④.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⑤.文中是通过什么方法化静为动的呢?
?补充:文中三个“好像”,并不都是表示比喻】
2.朗读指导:这一段不仅要读好描写部分,而且要读好首尾两句,其中:“最、呀、就、吧、太”是充分凝聚了作者情感的。
“温晴”
山景和水色
阅读感知
统领下文,照应“温晴”这一特点
小山摇篮图
“温”“绿”“蓝”——向人们展现的是一幅“空灵水晶图”
阅读寻找自己喜欢的描写语段,并简述理由
阅读第三段,品析研讨相关问题
最妙是下点雪呀。
矮松、山尖、草色、阳光
树尖用“顶”,山尖用“镶”,山坡用“穿”,山腰用“露”,几个字各得其??
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色
主要技巧是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高对于祖国文字的理解能力,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取题能力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字词
将修辞这一知识点随课文教学加以强调
加强朗读指导
3.这里老舍先生又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画——雪霁初晴图。下面我们再次朗诵体味这一段。
4.济南城山美水也美,它素有泉城的美称。所谓“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就是对济南的写照。
这里老师把其它写山景和水色的段落就留给同学们用类似的方法去分析研讨。
五、揣摩优美语句,品析遣词造句。
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了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上,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玩味。
思考:1、“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
2、“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想呼应?
六、课堂练习(阅读夏沔尊《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
七、课堂小结: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这就是冬天的济南”,嘎然而止,似乎意犹未尽,话犹未了。
八、布置作业:
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白马湖的冬天是多风的……祖国的宽阔辽远,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眼里不同的冬天,我们的家乡的冬天有什么特点昵?请以“家乡的冬天”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文体不限。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朗诵体味
不可以。“没有风声”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a.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是调相调谐,有一字传神之效
b.和前文“一个在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阅读夏沔尊《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济南冬天之美
放手自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促进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用词,体味一字传神之效
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总结回顾,加深感受
加强写作训练,感受加深家乡之美,从而达到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济南的冬天
老舍
无风声小山摇篮图
温 山雪霁初睛图
无重雾 温
晴 水 空灵水晶图绿
无毒日 蓝
作业设计
1、课堂练习:完成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夏沔尊的《白马湖之冬》完成有关问题
2、课后练习:紧扣家乡冬天的特点,完成以“家乡的冬天”为题目写一篇小作文
课件设计
思路《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教读本文时,要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选取特别角度描绘冬天的方法,理清线索,理解作者是如何精心炼词造句的。重点赏识课文的意境美,丰富学生的体验,激发联想想象思维。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在词语的选用上十分讲究,因此在教读中要根据写景散文的特点,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充分体味用词之美。品读文中比喻和拟人写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的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能力、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有关夏季风景的画面。
让学生说一说对夏季的感受,导入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夏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劳动的感情及审美、鉴赏能力。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县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指名朗读。
四、检查预习。
1.读准字词的音。
2.解释词语。
五、初读感知。
1.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
②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哪一自然段中表现的?
2.讨论交流。
3.初步理解最后一自然段。
六、研讨赏析。
重点研讨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夏天的蓬勃生命力、夏天的色彩、夏天的紧张旋律来感受夏天的景美、人勤。
1.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师生讨论交流,在读书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读书中感受到了夏季景色的热烈、奔放以及农民们的辛劳,夏季确实是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季节,是个值得赞美的季节。
八、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最喜爱的夏天的景象。
九、布置作业。
1.仿照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
例: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期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2.收集有关夏的诗句及散文。
附:板书设计。
自然景色
13 夏感 金黄色彩 景美 人勤
紧张旋律
七年级语文上册狼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家庭成员,借助拼音读词语,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2.总结一些特殊偏旁和表意字的关系,了解形声字。
3.区别笔画相似、写法不同的字。
4.借助拼音把故事读通顺。
教学重点:借助拼音读故事。
教学难点:总结表意字和形声字的.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识字加油站
(一)说说自己家人都有谁?
(二)教师出示词语,让学生认真读一读。
(三)看看图中的小朋友还有什么家人,借助拼音读词语,注意第二个字要读轻声。
(四)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二、我的发现
(一)出示两组词语,让学生认读。
(二)观察这两组词语,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
指导:“明、晚、昨、时”都是日字旁的字,都和时间有关。
“妈、奶、姐、妹”都是女字旁的字,都和女性有关。
(三)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带有这些偏旁的字。
三、字词句运用
(一)出示“了、才、长、山、儿、四、我、心”八个生字,自己读一读。
(二)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三)教师范写生字,讲注意点。
“了、才”,“了”是弯钩,“才”是竖钩,“长、山”,“长”是竖提,“山”是竖折;“儿、四”,“儿”是竖弯钩,“四”是竖弯;“我、心”,“我”是斜钩,“心”是卧钩。
(四)学生范写,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并逐一点评。
第二课时
一、看图写词语,再说一两句话
(一)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画上都有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按顺序说。
(二)发挥想象,试着让学生说一两句话。
(三)在田字格中写一写。
二、日月积累
(一)出示句子,学生借助拼音熟读。
(二)指名读,教师领读。
(三)学生试着说一说句子的意思。
(四)教师逐句讲解意思。
(五)全班齐读。
三、和大人一起读
(一)借助拼音把故事读通顺。
(二)标自然段。
(三)指名读课文。
(四)“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在文中出现四次,朗读时候声音要洪亮,以表达猴子们着急的心情。
(五)月亮真的掉进水里了吗?
(六)读熟之后可以把故事向大家讲一讲。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