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的事情不一样,写出的心得体会也是不同的,心得体会其实也是一种类似于总结的文体,好的心得体会可以不断更新迭代我们的感受,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转发展对象心得体会7篇,供大家参考。
转发展对象心得体会篇1
当前超市销售业绩出现下滑,任务不完成,我作为一个店长,要如何做才能把销售业绩提升上来?经过培训和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有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等综合能力和凝聚力,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思想来影响员工。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交谈、鼓舞士气,让每一个员工都能发挥才能。
要有良好的货品销售能力,对于每天的工作细节,都要留心。要学会掌握、分析报表、数据,从而知道自己超市销售成绩的好坏。要对营业问题的追踪,做营业额的分析、工作重点的确认,对发现的问题有正确的判断,并能迅速进行处理,尽力完成当日销售目标。
要收集市场信息,做好销售分析,掌握市场动态,可以提前做出市场预测及时调整经营定位。把握经营的发展趋势,最终挖掘并能形成自己差异化的经营特色和卖点。
要根据销售规律在不同时间段来确定生鲜商品经营重点和商品组合,使经营方式更加贴近消费需求要提供整洁明亮的环境,亲切周到的服务,丰富优质的商品,平实可信的价格。给消费者舒适的购物环境,让服务更加合理化,让顾客有亲切感,方便感,信任感和舒适感。以优质的服务吸引回头客,以提高营业额。
要以创新为主题,做好促销活动,获取市场竞争的先机。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做好超市的管理,加强超市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用心去观察,用心去做每一件工作,做好强超人员的管理与协调,提升整个卖场的销售业绩,取得佳绩。
转发展对象心得体会篇2
入党动机是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向党组织如实汇报的重要方面,正确的入党动机形成的背后有伟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支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每一个有志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同志,都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通过学习,我认识和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个共产党员必须时刻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除了无产阶级的利益、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以外,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共产党员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表现。因此每个党员在终身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过程中,都要在思想上想着人民,在政治上代表人民,在行动上为了人民,真正做人民的忠实公仆;在日常工作和学习、生活中,要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忘我工作,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在对敌斗争中,在战胜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在面临困难和危险的时候,要把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奋不顾身,挺身而出,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在物质利益面前,要做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公私分明,克已奉公,把方便让给群众,把困难留给自己,绝不允许以权谋私,假公济私,为个人捞取好处,损害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要在一切工作中真心实意地想着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认真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处处关心群众疾苦,切实为群众谋利益,甘心情愿地做人民大众的牛,供人民驱使。
通过学习,我对党的组织制度、党的纪律、党的作风都有了充分的理解和重新认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的组织制度的核心内容。实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性质和历史使命的要求,是党的团结和统一的需要,是保证党的领导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党有着严格的政治、组织、经济工作、群众工作、宣传、人事、保密和外事纪律,党的纪律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每个已经入党和要求加入党组织的同志,都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党的作风体现在党的组织和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生活等各方面,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的路线能否正确贯彻执行,关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共产党员应当堂堂正正做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管住自己的头、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脚。
入党动机是每个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向党组织如实汇报的重要方面,正确的入党动机形成的背后有伟大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支撑。我的入党动机是: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正确的动机是正确行动的精神力量,只有树立为了献身共产主义事业,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入党动机,才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经受住党组织的各种考验。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由来已久。这种愿望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执著与崇高的信念。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党每时每刻给我以关怀和温暖,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每时每刻教育、影响着我,使我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认清方向。从李大钊到方志敏、赵一曼、江姐,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任长霞,从黄继光到雷锋、李向群,这些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以及我身边的共产党员中的无名英雄们,以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思想行为深深地陶冶着我,使我认识到共产党员确实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是人民的公仆。这些,更坚定了我不断靠近党组织并为最终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努力的信念。因此,我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目标:我要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象他们那样,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了共产主义事业献身!
转发展对象心得体会篇3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xx新区区委党校2012年第四期(区级机关)党员发展对象培训班。这次的学习对每个学员来说,都是难忘和自豪的,这是党组织对我们的考查,对我们的信任,对我们的培养。在党校学习短短的几天时间里,经过老师的培训之下,尚不能让我在最深刻、最高度的层次上去领会和感受其间的要旨,但已足以让我在端正入党动机上受到了一次洗礼,让我们更加系统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指导思想,党的最终目标和现阶段任务以及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条件。使得我对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不仅是共产党员的理想,也是全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理想。我们还需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学习。从中使我认识最深的是:
最后非常感谢党组织给了我这次党课培训的机会,让我能够更加详细的了解我们的党,靠近我们的党。各位老师对党的精辟的分析以及独到的见解都让我对中国共产党这个庞大的组织充满了憧憬,迫切的希望自己可以早一点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次的党课培训,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给了很大的鼓舞和帮助。同时我做为一名年轻同志,会向更高的目标看齐,不断的学习,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积极要求进步,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诚实、勤奋、向上的人。
转发展对象心得体会篇4
我作为发展对象进行了培训,这次发展对象培训,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丰富,收获很大。通过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党的制度、组织纪律和党章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理想信念,其中特别加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荣辱观,经过党校培训,我也意识到入党条件之多,要求之高,发现自己身上尚有些不足,距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还有一定差距,但我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是能给自己创造入党条件的。今后,我会以实际行动来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除了学习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和党的纲领和章程,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要早日加入党组织,还需以实际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端正入党动机,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成绩,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
我在学习期间,认真地对待每一堂课,做好笔记,课后再仔细回顾思考所学的知识,把它应用到现实中去,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明白了每一名积极争取入党的同志首先要从思想上入党,要从思想上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不惜牺牲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并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来。这就是说绝对的端正入党动机,认识入党的内涵。因为只有端正入党动机,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做到不谋私利,不搞特权,才能经得起党和人民的考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现在,我谈谈上完党课的感受。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确实不容易。我决心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自己,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首先,我要认真学习理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同一切不良现象,错误思想作斗争,牢记党的宗旨为同学、为人民服务。
在生活、工作中,我要挑起重担,起先锋模范作用,正确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专业学习与全面素质提高的关系,努力掌握社会工作中的业务,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_人。发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其次,要为党事业贡献力量,就必须扎实工作,兢兢业业,勇于改革,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从小事做起,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要知道,无论多么小的事情,都是党的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小事可以做大,有为方能有为。要善于打破陈规和思维定式,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地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要善于研究和分析新出现的问题,善于从中找出解决的办法,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经验,树立超前意识,学会理论联系实践。
转发展对象心得体会篇5
……
a ?
想一想,4与a有什么不同?
生1--生3:4是一个整数(已经知道的数、准确数), a是一个未知数。
生4:4是一个已知道的数, a是一个可以代替的数。
生5: a是一个未知数,4是一个已知数,也可以说 a是一个变量,4是一个定量。
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1: a可以是随使哪个数,4是不变的。
生2: a是变动的,可以成为任何数,4就是4,不能变的。
生3: a是一个可以变成任何数的代表,4是一个被固定的数。
生4: a在未知情况下变成哪个数都可以,4在已知情况下只能是4。
4表示小红是4岁,当小红 a岁时,a可以是1,也可以是2,1,2,3,4这样下去,如果2岁半也算, a也可以是2.5岁, a可以是200岁,可以吗?估计寿命没有那么长,如果有这么长,爸爸一定是230岁。
a和4还是有不同的, a表示许多可能的情况, a是可以变的。
小结:4只表示小红的一个年龄, a可以表示小红所有可能的年龄。
3、4+30表示小红4岁时,小红爸爸的年龄; a+30表示小红 a岁时,小红爸爸的年龄。4+30与 a+30有什么不一样?
生1: a是未知数, a+30也是未知数,4+30是个固定的数。
生2:4+30只能是34, a+30只要比30大就可以了。
生3:4+30只表示小红爸爸是34岁, a+30表示小红爸爸所有可能的岁数。
小红的'年龄 小红爸爸的年龄
转发展对象心得体会篇6
作者:管琴
夏承焘1929年4月8日日记,记收到梁任公先生家属信,“先生尝谓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竟以身验斯言矣”。
瞿禅日记的特殊之处,还是处处显出诗人的本色,坦率叙写心境。《夏承焘日记全编》在年代上比析出的学词日记往前与往后都有延展,收录诸多未刊诗词,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对其精神世界的揭橥,尤其鲜明。
近人日记不乏时间跨度较长者,如顾颉刚日记(1913—1980,首尾68年)、周作人日记(1898—1966,首尾69年),这与作者的年寿、日记的存续间断以及保存状况有关。新近整理出版的《夏承焘日记全编》,始自民国五年,终于1985年也即夏先生逝世前一年,首尾70年几未曾间断,近代学人日记中可谓罕有其匹。
其实只是单论年限,意义并不大。夏先生日记在学术方面的重要性,三十多年前就已显现。80年代《天风阁学词日记》的整理面世,为当时学界的盛事之一。20世纪多词学大家,但像龙榆生的百万字日记全无留存,夏承焘日记却大部分得以完整地留下,尤显珍贵。不过夏先生日记全貌究竟如何,一直隐而未彰。7年前在乐清举办的夏承焘先生研讨会上,笔者听说吴战垒先生的女公子吴蓓女士在整理日记手稿,便一直期待能睹全帙。现今出版的十二巨册,年代上比析出的学词日记往前与往后都有延展,旧时代完整的学术与生活世界得以清晰地呈现。
据夏先生自述,与晚清许多学者一样,他作日记之效仿对象,“ 伯(李慈铭)、复堂(谭献)及周自庵(寿昌)诸家之作,斐然在前。不敢云企望前修,日不间断,聊以习恒而已。”(1926)“习恒”并非单纯为记事或修身,也是“为己之学”之重复演练。
与陈寅恪、胡适、吴宓等民国初元前后留学国外的学人相比,夏先生的起点并不高,甚至可以说相对落后。他出身于普通的温州商人家庭,家境清贫。五四那年他二十岁,任教于小学。“小学教员谋一位置,似同登天。”(1919.4.18)多年后仍有感慨:“明年忽已三十,我其终为一乡一邑之人乎。”(1928.11.1)有意向上,却逡巡不前,这一早年经历和钱穆颇为相似。钱穆比夏承焘年长五岁,执教小学十年有余,执教中学则有八年;夏承焘亦有十年以上的小学、中学教育经验。他和钱穆一样,通过自学得以拾阶而上。“自思目前学问,得之昔日学校间者甚少,大半乃自修得来,可知学问非自动不成。”(1923.4.22)早年虽从学张、林鹍翔,内心仍然觉得“少无名师,此平生大憾也”(1929.4.15)。20年代他曾短期在西北大学任国文讲席,受聘时尚且“自度学殖犹不足自信,拟辞不就”(1925.4.23),返浙后仍在宁波、严州等地当中学老师。一直到1930年,才因邵祖平的推荐,在之江大学任教。巧合的是,他任教之江的这一年,正是钱穆受顾颉刚推荐、入燕京大学任教的同一年。改聘燕京,钱穆自认“为余职业上另一大转进”。回顾夏先生履历,之江亦是其人生之重要转折。他开始系统地从事词学考据已有两三年,但在词坛上大放异彩则是在之江任教以后。从治学路径上说,二人早年均受《文史通义》的影响较深。钱穆起始由《孟子》《墨子》始,进而至其他经史典籍;夏承焘则由十三经入手,二十岁以前几乎通读记诵大半,诗学方面的入门较早得益于《随园诗话》等。
20年代后半期,他的读书已渐入佳境。1927年日记开始出现专精为词的自我勉励。
新文化运动中的经史考据是显学,从诸子到古史,烜赫一时。夏承焘自我期许不止于词学,是专注于这一领域还是另作拓展,多有犹豫。他对宋史尤有兴趣,但是否舍此就彼,难以决断。1934年,他已有意“改治宋史,以十年精力赴之”(1934.3.24),下一年又自宽“枕上思能成《词学志》数十卷,亦足不朽,不必骛高远治宋史”(1935.3.3)。有时似觅见出路:“以眼前我所爱好之物,为极天下之至美善,一心力而注之,皆能成学问、成事业。”(1937.2.3)有时又觉“徬徨歧途,心意甚乱”(1940.8.28)。笔者仅举其于宋史前后考量之一端,夏先生对自己是否毕生从事于“文事之末”,反复而不能决断,可见他的性格较为专注并且谨慎。“平生善沉思,每当静坐孤栖时辄回忆往事或预想将来”(1920.6.14)。这一性格也主导了他的人生选择。
日记是对个人史的系统记录,20世纪的学人日记多留下对激变中的世界新鲜而直接的反应。当时的一个命题是在大时代中,故纸生活是否仍有意义。张星烺1924年12月致信陈垣:“天下大乱,救死不暇,遑论学术。”时局纷乱中对内心的压迫,是一种普遍的体验。1928年,“阅时人一文,怵于世变之日亟,抑抑不欢。十年以后,不知复有吾辈端坐读书日否。”(1928.12.29)此语无疑成谶。时局渐紧,更觉大患之将至,1935年7月:“内忧外患如此,而予犹坐读无益于世之词书,问心甚疚。愿欲一切弃去,读顾、孙、颜、黄诸家书,以俚言著一书,期于世道人心得裨补万一,而结习已深,又不忍决然舍去。”此等心曲于日记中再三呈现。抗战爆发后,夏先生先是随之江大学迁入上海,其后转入浙大龙泉校区。国难之下,是继续其冷淡事业,还是对国家有所“靖献”,显见陷入忧虞而不能去之。然也不乏坦然刚决的时刻:“乱世之学,但求自能独立耳,固不在张脉偾兴也。”(1941.12.26)王汎森曾分析夏承焘“治学”与“应世”的矛盾,指出“夏氏的矛盾其实是一个时代‘新’‘旧’两种学问态度的矛盾”。
战时辗转逃亡,精神紧张,同时感受到激烈变化的时代对学术生活的逼压,是一代学人面临的大环境;就小环境而言,长年沉溺于故纸事业,惮于体弱,也常见忧生之嗟,则是另一种受迫的人生实录。日记中常见有“苦体弱,精神不支”“小病遂如此疲苶,体弱可虑”等语。在智识与“卫生”之间如何取得平衡,体弱者也付出了很多日常的努力。考订与吟咏、读书与养生分别作何安排,总是悬而未决,时常形诸笔端:“自觉奄奄无生气,总由看书过劳,敝精耗神所致。”(1923.1.9)读书人读此应能会心。
学人的精神困境在当时是普遍的,瞿禅日记的特殊之处,还是处处显出诗人的本色,坦率叙写心境。吴蓓在撰写前言时已指出,日记的一些文字“是极优美的游记小品,可入明人堂奥”。写景状物方面的笔墨并非玩赏性质,而是融入学人的生活。除早年任教西安、晚年迁居北京,抗战期间短暂地在上海任教之外,夏先生的大半生都生活在浙江,他的生活世界也与杭州、严州、龙泉、雁荡等地的风景融为一体。与日常风景作深切的沟通,表征之一是爱散步。近代学人中,瞿禅可谓记载散步最多的学人之一。此外,之江大学在地理上很是优越,他在执教七年后,仍然感叹“楼前万绿填山,清晨鸟声满耳,之江真足留恋”(1937.5.11)。从严州东湖、西湖到杭州钱塘江畔、孤山再至雁荡,所至之佳山水无不是其诗情的渊薮。“自惭行迹似东坡,到处随身有西子”,身之踪迹与诗思之绾结如影随形。
漫长的学人一生中,交往范围之广,友朋感情之深,亦可观可感。夏先生曾自述出学词日记的初衷即“师友训迪,不可忘也”(1941.5.30)。七十年日记,背后庞大的交游圈也有清晰的脉络。
前辈学者中,他与朱彊村、吴梅、金松岑、张尔田、冒广生、夏敬观等长年通信讨论词学,并有诗词唱和。20年代初,他曾经林铁尊向朱彊村呈过词作,朱彊村对其多有夸奖。作白石词考证时与吴梅考订音律,吴梅许其为治白石词第一人。与一流学者交流方面,他在二十几岁、学术渐成熟时期已有足够的意识,亦老练通达。例如日记曾提到有撰写中国学术大事表的打算,欲修书请教梁启超,但最终“与先生并世,竟未一面,真辜负矣”(1929.2.21)。仅此一语,足见其求师请益心理的迫切。
在温州、严州任教时,身边有吴鹭山、谢玉岑等好友;在杭任教时,与其频相往复的友人包括龙榆生、唐圭璋、钱基博、邓广铭、郭绍虞、任中敏、程千帆等,均是当时文史学界的中坚力量,在杭交往之前辈学者有马一浮、黄宾虹等,朝夕相处之同事则有王季思、徐震堮、任铭善等。
日记中刻画的学人群像,如1932年4月17日于杭州见顾颉刚:“午后再诣颉刚,肃客殷勤,姁姁如老妪。以其谈吐朴讷,尤觉悃愊可亲。”见周予同,“其人谈吐、丰采皆好”(1928.1.6)。和邓广铭的交往从30年代开始,持续半世纪之久。邓广铭笺注辛词比他早,他因此自觉放弃,“此君读书能识高心细,倾想无已。”(1937.3.29)多有这种惺惺相惜的君子之交。早年日记还显示,客陕时他与中共传奇人物董健吾、与后来成为国民党要员的王陆一等亦有来往。民国教育界不乏各种传奇人物,因缘际会有所遇合,读之有趣。
近代学人日记既有意在“学”方面下工夫,“学”的范围若何,零散或系统的私人阅读史,也颇能显出本人的趣味,从李慈铭、王闿运到后来的金毓黼等,都有“学”的具体展示。夏先生用新的学术方法治学,已阔其堂庑。关于他的词学成就学界已谈得较多了,其实他对同时代的文史成果以及新文学也相当熟悉。对新文学包括译介文学的趣味,在当时从事故典研究的文史学者中并不常见,吕思勉就曾自称“于新文学最无嗜好”。但夏先生一直密切地关注新文学、外国文学。
日记之所以为信史,也是在于有性格、情感等完整界质的投射,令撰者之面貌更直观立体。读民国学人日记,我们多能感受到作者的气质各异,如顾颉刚的忧郁和敏感,吴宓的情感易于冲动等等。夏先生身上更多的是敦厚温雅,不失高朗之气。他善于自省,常常自责“自觉对人终欠和蔼温柔”(1923.6.2)。甚至著书立说也需要反思,“好著书,由名心作祟,不能保持坦荡之怀,思每日看《朱子集》数篇涤洗之。”(1940.10.20)。他终身保持和易朴素。每获称赞,或将愧恧写在日记里。“潭秋箴予‘深沉有余,明快不足’,此中予病。”(1931.2.10)记录友朋之箴规,既是晚清日记的遗留,也是自觉的人格磨砺。
关于其个人生活,此次出版的日记全帙亦有大量披露。例如记载其初恋经过,早年与比邻的钱氏小姐相悦,后因两家家境不偕而未成。家中为其娶的妻子游淑昭多病,亦似鲜能理解其人生志趣,“内子谓予十年以后如仍碌碌教书,诚为可怜,其实有何可怜。”(1939.2.19)但五十年间,仍与妻子相濡以沫,晚年妻子去世后才续娶吴无闻先生。在有情义之完善人格方面,瞿禅亦属完人。
杭州虽非京沪那样的学术中心,但民国的三位词学大师夏承焘、龙榆生、唐圭璋都在江浙沪一带,交往频繁,学术积累更形深厚。钱穆曾形容30年代的北平“世局虽艰,而安和黾勉,各自埋首,著述有成,趣味无倦”。夏先生背后庞大的学术交游,亦是20世纪上半期学林世界繁密交往的写照。而日记所勾勒的移步换形的新世界,还包括民国初元的温州,20年代的西安,三四十年代的杭州、上海,以至80年代的北京学术圈等等。日记全编收录的夏先生诸多未刊诗词,尚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对其精神世界的揭橥,尤其鲜明。
“记忆是一种表现曾经存在而现在已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保罗·利科语)。在对抗遗忘方面,日记可能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读夏先生七十年所记,尤感世事之纵横与时间本身带来的改变。晚年所记,亦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最后,我想引1932年夏先生在浙大的演讲中所引《维摩诘经》经句作为本文的结束:“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华);卑湿污(淤)泥,乃生此花(华)。”夏先生讲的是如何在忧患中悟得人生之真义,从其一生经历来看,实则接近于夫子自道。(管琴)
来源: 文汇报
转发展对象心得体会篇7
20__年6月8日,光华学院创业培训班小分队成员圆满毕业了,我们拖着小行李箱,踏出了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大门,内心满是留恋和不舍。
回首过去的一周,我们兴高采烈的来到了指导中心;满怀斗志的想要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方向;风风火火的`创办属于自己的“公司”;还有那些看似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法落地生根……
在今天这个社会,我们大学生择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创业就成了一条很好的出路,创业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鼓励创业,不仅有利于拓宽劳动者的就业门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有利于实现劳动者的个人价值。
我们大学生身处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有更多的优势,同时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我们有热情,有活力,有知识,有胆识;但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我们的经验不足,没有很好的是非辨别能力,也没有很大的交际圈,这就造成了我的创业中可能有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在这次创业能力拓展训练培训中,我们不仅凝聚我们年轻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思维,还有多位创业专家为我们指点迷津,与更多创业路上的同龄人交流切磋。
本次培训充满了乐趣和挑战,其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去跑市场做客户需求调查,老师限时四十分钟,回来要公布调研成果。
这紧张的四十分钟转瞬即逝,我们带着不成熟的调查报告和走访记录,小组成员积极研究探索……然而这才只是创业的第一步。
俗话说得好,“不当家不知柴米贵”,我们在创业体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比书本上直接的多。
进货时怎么样和厂家讨价还价,使自己的成本降到最低;个性服装设计能不能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要;有机绿色食品怎样突出重围做o2o产业链的同时追求利益最大化,怎样做到资金匹配在公司正常资金流通的同时还能够规避风险,如何经营和管理团队等等。
创业体验时间只有短短的七天,我们不仅收获了很多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把这些知识运用到了实践。
感谢学校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们在创业体验的同时也为我们以后的创业就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