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记录自己内心的感悟,我们可以将读后感写完善,读后感写好可以加深大家对这本书籍的印象,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进学校的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进学校的读后感篇1
其实,类似未来学习中心的模式,从20世纪起就已经在世界各国悄然出现:无论是美国圣迭戈的高中,还是澳大利亚悉尼的学习创新中心;无论是瑞典的维特拉学校,还是芬兰的森林学园;无论是提倡自主学习的美国瑟谷学校,还是进行课程重构的密涅瓦大学;当然,就在我生活的北京,也有闻名遐迩的探月学院。未来学习中心,在局部地区已经从“应当如此”的应然理想,发展为“肯定如此”的必然现实。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出现的。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劳动者需要接受更多系统的、实用的学校教育,以满足大生产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义务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也应运而生。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把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全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革命性事件。
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除了统一的入学时间和统一的上课时间,还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考试评价来培养虽然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为我们所预判的“未来学校会被学习中心取代”,提供了重要条件。
与名校视频公开课只提供课程资源不同,慕课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在这个平台,学习者可以完成从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到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的全过程。
在中小学,在线学习也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得分校教育学院发布的《理解和改进全日制网上学校》报告表示,美国已有25万名中小学生在全日制网上学校上学。
据统计,全美共有240万名学生在家上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学习方式不仅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补充,更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变革。
今天,每个学校,在一定意义上讲都是孤岛。每所学校都是相对独立地自己办学,完全实现自己的封闭性内循环,本质上它不需要和外部世界进行更大的联通。
但是,未来的学习中心不是这样,它可以是网络型的,也可以是实体型的。这些实体型的学习中心,有的是从现在的学校转型而来的,有的是从现在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教育机构转型而来的。
未来,清华大学的学生,可能是在清华注册入学,但是可以在全世界的大学、不同的学习中心选择课程,可以选北大的文学课程,哈佛的幸福课程,麻省理工的电子学课程,等等。
各个学习中心的课程,经过认证机构的认证或者学习中心的许可,可以互相承认、互换学分,学习中心将不受时间、空间、机构的限制,时时处处提供各自的教育资源,学生随时都可以在这里进行全天候的学习。
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制”,其实就类似于未来学习中心与传统学校之间的一个过渡。所谓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科任老师相对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和能力水平,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学科课程和层次班级走班上课。
未来的学习中心将没有以“校长室”为核心的集权式领导机构。
由于教师与学生双向选择,教师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手和陪伴者,教师和学生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与成长需求,彼此之间是以互相选择进行“投票”的,每一方的选择都遵从了自我意志,教与学都不再需要烦琐的检查和考核评价。同时,学生的自组织能力也是教师所要提供的重要学习与指导内容之一。
学习中心可以是类似于传统中小学的学习机构,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或者大学。只要能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都可以成为未来的学习中心。
未来的各种培训机构,也可以转型为新的学习中心或者课程公司,类似今天的好未来、新东方等教育机构,将会成为新型的学习中心,成为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学习中心。
根据北京的不完全统计,现在90%以上的学生都要进行课外培训,放学以后以及节假日都要去补习机构补习,应试教育造成了普遍的学习焦虑。
但是,未来可能就不一样了,正规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打通了,甚至没有必要再把教育机构分成培训机构、学校、网络机构,所有的机构都可以变成学习中心。
目前,北京部分区域已经开始尝试邀请好未来、新东方,以及各种艺术、科学教育机构,为在校学生开设相关学科课程和下午三点半以后的活动课程。
在传统学校,我们往往要求教师“吃透教材”,学生“读透教材”,以教材和教学辅助材料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习体系坚如磐石。一本教材走天下,弄懂教材考不怕。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演变为以教材为中心的学习。
教材固然重要,未来学习中心也会有相应的教材,但是不会像现在这样用统一的教材。现在的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来设计编写的,教学大纲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确定的。它规定的是教学的基本要求,衡量的是学生有没有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能力。总的来说,还是以知识为中心,以考试评价为手段的教材运行体制。这样的体制对于掌握基础知识有积极意义,但是对于创造探索就显得不够了。
其实,我们现在的教育资源浪费很严重,大部分的中小学和大学,校舍利用率很低,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没有被使用。星期六、星期天、节假日扣掉以后,教育资源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闲置的。
在传统的教室里,拖堂或者提前下课都属于教学事故,那些优秀的教师经常把时间控制得一分钟不差。这是工业化思维,根本不是人性化的思维。
现在,体制内的一部分教师会成为“独立教师”或“自由教师”,组建自己的教学工作室或者课程公司,为学校提供课程和教学服务。
1966年,《科尔曼报告》提出了一个令学校教育感到尴尬的研究结论,即学校在孩子学业成功方面没有多少实际用处,而家庭及其同伴的影响才是决定孩子学业成就的关键因素。
根据美国学者乔伊丝·爱泼斯坦的“交叠影响域理论”,家校社合作共育是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三者共同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产生叠加影响的过程。
未来整个教育的变化,重心要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习活动是围绕学生展开的。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就必须去标准化,必须个性化、定制化。
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做过一次调查,发现未来私人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会大大增长,达到总经费的43%,远远超过政府的30%和企业的27%。
未来的教师,会从现在大量的重复性的、简单性的、烦琐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不必要用大量时间批改作业,不需要在课堂上喋喋不休地进行知识性传授,也不需要在课后进行大量的模仿性训练、重复性练习。
任何一个学有所长的人,都可以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学校、教育机构和其他平台传授给学生,“能者为师”的新的教育时代将会真正到来。
设计一个好的课程体系,把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传授给我们的学生,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就成为未来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未来学习中心首先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我们对比一下我们古代的“六艺”,不难看出,苏格兰“卓越课程”计划的课程内容,与孔子的“六艺”,虽然时空距离如此遥远,但在精神气息上,还是有某些相通之处的。从中也不难看出,苏格兰“卓越课程”计划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学生的生活与生命展开的,就在这些课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正在萌芽。
现在职场的变化日新月异,把学习与工作分开,把学校作为职业的准备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西方的调查表明,一个人一生的职业变化高达10次左右,而跨行业的变换,则达到4次左右。
大约在20年前,我就听说了瑞典的学习内容个人化的实验。1992年,瑞典实施教育券制度,并开放、鼓励民间办学,催生了一批不同形态的“自由学校”,其中一些名为“知识学校”的中学,非常强调个性化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寻找和确定个人目标,学校实行“导师制”。知识学校认为,就像运动员需要与教练讨论自己的训练和进度一样,学生需要与老师讨论自己的学习,获得个性化的指导(coaching)。
在知识学校,每个学生都有一位专属于自己的导师,导师不一定对学生所学习的所有科目都精通,但都是学习行为的专家。他们对学生的在校学习做全程辅导,每周与学生单独会见一次,一起就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讨论,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展,训练学生制订计划、提升学习策略。
关于个性化学习,芬兰的一位数学及物理教师佩卡有一些基本理念:只要节奏适当,每个学生都能学习;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只适合少数学生,对大多数人来说,传统授课不是太慢就是太快,统一的讲授进度只满足了20%左右的学生,剩下80%左右的学生要么“吃不饱”,要么听不懂,课堂时间基本被浪费;当学生被要求反思、与他人讨论时,学习更有效;老师的工作是帮助学生识别他们的技能和学习方式;大多数传统的评估是毫无意义的,不能衡量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相反,它们会对许多学生造成不适当的压力,降低他们的生活质量。
首先,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或独立,或自愿组成小组,学习新的内容。随后,他们通过老师精心设计的练习不断巩固、检验自己掌握新内容的程度,并根据老师提供的准则(rubric)为自己打分。这些练习有核心、中级、高级水平之分,为进入下一级,学生需要顺利通过“关卡”,“关卡”包括自我测试和自评。在此基础上,学生自行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下一个主题的内容。
2006年1月31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公布了《美国竞争力计划》(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aci),提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
由此,美国在stem教育方面不断加大投入,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2008—2013年,美国国家年度教师奖的6位获奖者中,有一半是stem教师。
有人担心,stem在中国也面临水土不服和中国化的问题。比如,stem教师严重短缺。
未来,在学习中心可以看到,这样的课程随处可见。如未来的人文课程,可能就是融合了语文、历史、地理、哲学等学科的大人文。这里的学科融合的思路,如果通俗、简单地说,就是大人文、大科学。
在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里,你毕业于什么学校、拥有什么文凭将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你究竟学习了什么,你究竟具有怎样的知识结构与独门绝活。与众不同,才能创新未来。
我简单介绍一下对美国瑟谷学校的探索。
瑟谷学校,英文名字叫sudbury valley school,到2018年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
这所学校的建立,跟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些民办学校的创立颇为相似——那些对传统学校学习方式不满意的父母,组织起来,进行教育自救,想按照自己的理念,办一所让自己的孩子感到快乐的学校。
在瑟谷学校,学生要对老师投票,大家投票的结果将决定一个老师的去留,决定一个老师能不能续聘,能不能接着当老师。
在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学校,学生平均阅读与数学能力显著提升,且平均提升程度显著高于没有实施个性化教育的学校的学生。很多起始表现低于国家平均水平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个性化学习,阅读和数学能力都超过了国家平均水平,且比同龄人表现出更大的进步,尤其是在数学方面。
我认为只有小规模才能实现人性化,大规模是无法实现人性化的。
2017年,成都七中在新生录取时就给学生发放了一个该校的“泛在学习”通知。通知提出,“为了更好地帮助新生做好初升高衔接,减轻家长和孩子的负担,成都七中将在暑期免费为高一新生定期推送学习资源,包括成都七中老师制作的各学科系列精品微课、各学科学法指导、成都七中文化宣传片等相关微视频。请家长自备终端,按下列说明下载、安装软件,指导孩子学习并做好入学准备”。
高科技高中创始人拉里博士就说,他要办一个项目式学习的学校,以解决特定的项目需求为目标,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学习数理化,而不是先去学习数理化,再去解决实际生活当中的项目问题。
未来的学习中心,可以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给每个学生建立学分账户,以此评价学习结果的好坏。
遗憾的是,由于高考、中考的影响,初中、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都按选拔性考试要求去命题、评价,考试趋于“高考化”“甄别化”,选拔意味浓厚,所以中考和高考的导向性作用严重偏离新课改的预期目标。
个重要的思路,是借鉴世界先进国家的做法,发展独立于政府、招生机构之外的“第三方”考试与评价体系。
有两个国际评估项目的例子。一个是pisa,这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涉及范围最广的三大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之一,被誉为“教育界的世界杯”。另一个是naep,这是美国国内唯一的教育评价体系,并被誉为“国家教育进步评价”“国家教育成绩报告单”。它们的运作模式都是政府主导监管,专业机构即我们所说的社会第三方设计实施。
第三方考试与评价体系的建立,无论是从克服我国现行考试与评价制度的弊端角度,还是从教育与科学技术创新的角度来看,都极具现实意义,应该成为我国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我在台湾地区曾经参加过忠信学校的一个祭孔开学典礼,其中就有一个仪式,是家庭中的父母把象征着教育权的权杖移交给学校里的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有些父母对老师说:孩子就交给你了,任你打任你骂,一切由老师做主!
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让人们重新发现了家庭教育的价值,发现了父母在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于是,20世纪美国和世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主张家校合作共育,父母参与学校教育,改变过去学校与家庭相互隔离的方式。
未来的父母不再对学校顶礼膜拜,不再相信学校的绝对权威,而会主动参与,积极投入,成为未来学习中心的发现者、创造者、管理者、参与者、施教者、学习者。
2019年初,194位博士父母为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一年上了60多节博士课程的新闻轰动了全国。
翰林小学是我非常熟悉的一所小学。2014年新教育年会在苏州举行,翰林小学就是我们的一个参观现场。当时,该校校长就自豪地告诉我,他们学生的父母,许多就是高教园区的博士、硕士。目前的194人中,博士爸爸133人,博士妈妈61人。
在未来的学习中心,父母将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父母成为施教者”这一理念更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儿童是成人之父。”为什么这样说呢?真正的儿童的伟大,在于用一双没有遭受污染的眼睛看这个世界,在于用一个没有任何功利的大脑思考这个世界。儿童能够为成人提供新的观察视角。
在不久的将来,未来学习中心会有“井喷式”的成长,各种形式的学习中心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在学习中心体系建立之初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混乱”与“迷茫”。这个时候,尤其非常需要政府的有效治理,更需要政府的审时度势。
在国家教育标准制定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降低整体学习难度,只有降低难度,未来学习中心的学习内容才有可能从补短教育走向扬长教育。
现在来看,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教育资源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是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
教育行政部门集管理权、办学权、评价权于一身,“管、办、评”一体化,使教育体制呆板单一、缺乏竞争、没有活力。
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保证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实行民主管理,由懂教育的教育家办学,让教育真正成为“一池活水”。
以描述未来学习中心来重新定义教育,归根结底并不是为了描绘一幅蓝图,而是为了梳理一条行动的路径。
进学校的读后感篇2
漫长的假期里,我徜徉在书的海洋中。一天,一条彩色的鱼儿——《云朵上的学校》,牢牢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在云朵上也会有学校?真奇怪!我决定跟着它看看它的世界有多精彩!
当初夏的阳光将这座城市变成一座美丽的绿城时,球球老老鼠的一个子孙为我们带来一个令大家惊讶不已的消息:在西山山脉的最高峰,有一所云朵上的学校,小白和他的女主人——蜜儿,就在这所学校里。
笑猫和球球老老鼠来到那里之后,得知这是一所充满魔力的学校。神秘的蜜儿老师让孩子们感到世界到处都有值得去探索的秘密。从古代穿越而来的花脸兽,陪伴孩子们去寻找河流的源头;仙鹤带领孩子们飞越雪山,穿过一朵又一朵的云彩,让孩子们在探索中不断收获着知识、自信与快乐……
这些孩子,曾经会在学习的压力下恶梦连连,为什么在这个魔力学校却都变得快乐无比呢?
细细想想,我找出了原因。那是因为一般的学校常常只是生硬地给孩子们灌输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孩子们的学习态度是消极、被动的。他们常常觉得学习是件很难的事,一旦成绩不如意,就会失去自信,甚至产生畏惧和抵触的心理。而云朵上的学校却特别注重鼓励孩子们通过探索与发现去主动学习知识。因为这样去学习,孩子们会渐渐感到学习是轻松、有趣的,还会越学越自信,越学越快乐。正式因为教学理念的不同,才让孩子们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因此,若要让孩子们的学习变得快乐,就要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
如果我的学校,是这么一个魔力学校,那该有多好啊!
进学校的读后感篇3
爸爸给我买了一套《酷虫学校》的书,可有趣啦!书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虫子,有鹿角虫、狼蛛、虎甲、龙虱等等,它们各有各的特长,各有各的性格,它们在酷虫学校里一起学习、一起生活,闹出了不少笑话。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酷虫学校”的校长——蝗虫校长,它是一个素食者,既没有坚硬的鞘翅,也没有强壮的大颚,既没有威风的头角,也没有可怕的毒液。为了管住那些不安分的、狡猾的、危险的、霸道的、顽皮的学生们,它只能拼命地制定校规。
甲虫班的班主任——“彩臂金龟”老师,它有天生的长手臂和大块头,使它呈现出一股威风凛凛的气势,但是甲虫班的同学们太淘气了,总是让它头痛不已。
“金凤蝶”老师是全校最美丽、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它走路的姿势就像在翩翩起舞,它说话的`声音十分悦耳动听。
甲虫班的学生们有哪些呢?他们是:狼蛛001(班长)、鹿角虫、屎壳郎、虎甲、龙虱、星天牛、皮蠹、独角仙等等。它们平时打打闹闹、互相欺负,不守校规,令校长和老师们担心。但是,在学校运动会上,它们团结一致,想方设法,为了班级荣誉而战。
看完这本书,我认识了许多虫子,增长了不少知识。同时,我觉得它们为了班级荣誉团结一致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进学校的读后感篇4
?学校的挑战》这本书我刚拿到的时候并不知道所谓的"挑战"是什么。读下来才知道指的是改革所面临的挑战。从传统的课堂改变成“合作课堂”,学校面临着来自多方面的挑战,学生和老师都需要共同面对。
书中收录了许多学校的挑战过程,不过感觉是篇幅有限,书中收录了十几家学校的改革,每间学校也只能写一到两页,多则三到四页,其实我觉得每间学校的改革过程都是一本书。这本书里我了解到大部分学校的挑战过程:学校要改革——遇到困难——学校的解决方法——改革开始看到成果了。但是对于学校的解决方法,每个学校都有不同的困难,里面的细节也没有过多描述,我也不得而知。不过在这样读下来之后我也能够总结出一些要点,或许可以在我日后的教学上有所参考。
以下是我摘录出来的一些读书笔记:刚开始展开合作学习,宜以三人为一组,后来可四人一组,且必须男女混组,而三男一女的组合比三女一男的组合更能形成合作学习。不是所有问题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具挑战性的难题、预想学生可能产生困惑之处,采用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引进“三要素”——作业;小组合作;基于表现的相互分享。“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
作为老师应该注意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进来,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权利,真诚地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将学生的回答串联组织;教师对差生如何向他人寻求帮助进行指导;教师不能忽略“那些微妙的、不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思考,和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的价值”,因为,“不确定的思考和表达往往在创造性的思考与表达中更能发挥充分的威力”等等……
以“学习共同体”是包容差异、尊重差异的“和而不同”的教育世界,而不是容不得“差异”、强求表面一致的“同而不和”的教育世界。书里记述的是日本的实验状况,对学校还有可借鉴之处,对教师个体操作的指导也有一些。书中收集了大量的学校改革案例,描绘了学校在改革前后的变化,可以说这些都是激动人心的画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日本学校在改革上的努力和决心。书上展示的主要是学校在宏观上的改革成果,这些成果来自教师们的努力,虽然书上也有描述一些教师个体操作上方法和对此的意见,对我有指导意义,但看完书后我仍有很多疑问,我大致了解改革的思想,也明白这些改革是已被实践过证实有效的,但真正让我运用到课堂上我却感到难以实行。当然我还没有真正去实行这些改革,不试一试还不知道到底会碰到什么困难。同时,我准备也去读读同一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教师的挑战》。希望在里头能得到我需要的东西。
进学校的读后感篇5
很多孩子上了小学之后,会问爸爸妈妈,为什么给自己报那么多课程班?每天在学校是学习,为什么回家后还是学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小学的生活渐渐被更多的学习充斥,校内的活动也越来越少,可是,对于还小的孩子来说,童年的生活如果只剩下学习,是不是很糟糕?
?疯狂学校》是走进孩子内心深处的一套图书,每一章节的故事看起来搞怪,却直戳孩子的实际问题,无论是觉得自己受约束,还是觉得自己抵触上学这件事,当孩子看了这套书后,会渐渐地发现,原来学校的生活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上学才是最美好的事情。
作者丹·古特曼是美国著名的儿童读物作家,他创作出很多深受儿童喜欢的书,比如《会写作业的机器》《竞选总统的孩子》《爱迪生之谜》等等,《疯狂学校》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在这套书里,疯狂学校有着疯校长、笨班主任、怪图书管理员……每位教师看起来都那么的奇怪,然而,这样疯狂的学校却成为孩子最希望上的学校。很多时候,我们需要通过故事去了解孩子,去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正如这本书的宣传语所说的那样:“用疯狂的故事,解读教育的真谛”。
?疯狂学校》第一辑的第一本是《我们的奇怪午饭阿姨》,这本书由11个小故事组成,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尝尝豌豆吧》这个小故事。
很多孩子长大后会有挑食的坏习惯,喜欢吃的东西就会多吃,不需要吃的东西碰都不太想碰,那到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尝尝豌豆吧》故事中,奇怪的拉兰奇小姐为了让阿杰吃豌豆,竟然唱起了歌,阿杰觉得很难听,可是没想到拉兰奇小姐的影响力很大,让整个食堂的人都开始唱这首无聊的豌豆歌,拉兰奇小姐说如果阿杰吃一粒豌豆,就会告诉阿杰yawye是什么意思,要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拉兰奇小姐可是怎么都不愿意说出来的。好奇心驱使,阿杰真的吃了豌豆,并得知yawye的意思就是人如其食。拉兰奇小姐解释说:“如果你吃优质、健康的食物,就会成为一个优质、健康的人。如果吃垃圾食物,那么……”
尽管这个故事很短,不过,也确实让阿杰了解到挑食的坏处,也慢慢开始接受吃豌豆这件事。的确,拉兰奇小姐作为他们的午饭阿姨,看起来是挺让人讨厌的,会逼着孩子做一些事情,可是反过来想想,奇怪的阿姨做的难道不对吗?至少她所希望和讲述的教育意义对孩子来说,是受益匪浅的。
?尝尝豌豆吧》只是《疯狂学校》这本书中的一小部分,《疯狂学校》的每一个故事,在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同时,更爱上上学,懂得规矩,生活的法则。
进学校的读后感篇6
科学老师张佳楠由《未来学校》这本书引发了无限的遐想,对未来生活姿态的炫丽充满了憧憬与向往。他认为书中的未来学校完美解决了教育工业化的流水线育人的弊端囧状。为实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自由发展、终身学习的至高教育境界提供了完美平台,但是我们还一定要注意优秀文化的传承,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引导个体走向成功的作用,同等重要的是承担起人格典范和精神导师的作用。他确信:“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不管是要退休的老将,还是和我一样初出茅庐的小兵。一定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要努力,不只是心潮澎湃时努力,不止是一切看似合情合理顺风顺水时努力。而是即使在工作中被曲解受委屈、遇到失败的沮丧、遇到小小的不公平时,依然不忘从教初心的坚持。我们可以因疲惫而休息,但绝不能因挫折而放弃。放手一博,大闹一场!”
刘敏佳老师仔细读完朱永新的《未来学校》,从刚开始的无所谓,到逐渐理解;从应付阅读任务,到带着书中出现的新有名词进行教育思考;从困惑挣扎,到逐渐豁然开朗。她认为书中的大胆设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对美好生活的积极追求,对以人为本的执着坚守。
她认为如果朱永新教授构想下的学习中心真的能逐渐成型,对我们的生活将会逐渐产生润物无声的影响。或许到了那个时候,我们所处的悬崖,不单是危险地带的象征,还是映衬优美舞姿的最佳观景台,而我们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悲观气质可能已经渲染出英雄气概,焦虑担心锻炼出探险精神,不断地撬动创新挑战的支点,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正如朱先生在文中所说:“以未来照亮现实,是我们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因为任何事业都可以不谈梦想,唯有教育不可以。任何人都可以没有梦想,但孩子一定要有梦想。梦想是希望,梦想是创新,梦想就是未来。一个拥有梦想的孩子就有了无限可能性。一个拥有梦想的事业,也就会在未来有无限的希望和创新机会。
进学校的读后感篇7
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云朵上的学校》。刚读到这个标题时,我脑子里浮出了许多个问题:云朵上怎么会有学校呢?云朵上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呢?云朵上的学校的师生是怎么上课的呢?他们是怎么上去的呢?我带着一连串的问题开始了阅读。
这本书讲的是:在一个初夏,球球老老鼠突然失踪了,笑猫为了找它,一路找到了北郊,在那里球球老老鼠的一个小子孙,告诉了一个令我们非常惊讶的消息:在西山山脉的最高峰,有一所学校建在了云朵上!小白和它的女主人——蜜兒,都在那所学校里!这是一个以大自然为课堂的学校,那些曾经经常为学习而做做噩梦的小朋友,在这所学校,都变得快乐无比。
通过阅读,我找到了想要的答案:这里的小朋友,都是经常为了学习而做噩梦的小孩,蜜儿把他们的噩梦都收集起来,然后刮起狂风,把小朋友都带走。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学习是快乐的,是美好的;只要找到学习的乐趣就不会觉得很枯燥。
我发现因为有了语文的学习,我认识了汉字,可以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用手中的笔写出温馨的祝福和优美的语句,慢慢地了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让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帮助我认知这多彩多姿的世界;数学的学习也有很多乐趣,生活中处处可见,比如一个包装袋上就会有很多数字,它的净含量是多少,保质期到什么时候,生产日期是什么时候等等。英语是世界语言,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多的了解欧美的风土人情,扩展我们的视野,打开通往世界的一道大门。读书学习的乐趣,只要你愿意找,它总会悄然呈现。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