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笔 >心得体会

写论语的读后感精选7篇

读后感是我们看完书之后必须要写的文章,读后感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那么书写方面该注意什么呢,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写论语的读后感精选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写论语的读后感精选7篇

写论语的读后感篇1

对于现代人来说,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对国学的名著是敬而远之的',那生涩的词汇和深奥的哲理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但在近几天政工科组织的学习中,在于丹教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于教授不但将论语中枯燥无味的古文用现代“心得”的形式进行了完美诠释,而且还用自已广博的知识面给论语重新加入了新的注解,并且加入了一些很富有哲理的小故事,使我接受了《论语》,而且从中受益非浅。我感到,其中很多道理是与我们平常的生活工作有所关联的,如果运用恰当,必会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很多益处。

在其天地人之道章节,她用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天、地之间的关系,人的不断强大与天地强大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将其与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的和谐矿山、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结合,我感到,只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等等之间做到真正的和谐,才能推动我矿的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只有社会和集体的不断壮大才能使我们每个人更强大,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只有集体得到的利益较多、集体荣誉感更强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会觉得有一种荣誉感,相应的,得到的利益也就更多。

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非常喜欢谈佛论道,和佛印禅师关系很好。有一天他登门拜访佛印,问道:“你看我是什么。”佛印说:“我看你是一尊佛。”苏轼闻之飘飘然,佛印又问苏轼:“你看我是什么?”苏轼想难为一下佛印,就说道:“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听后默然不语(也许是气的说不出话)。于是苏轼很得意的跑回家见到苏小妹,向她吹嘘自己今天如何一句话噎住了佛印禅师。苏小妹听了直摇头,说道,“哥哥你的境界太低,佛印心中有佛,看万物都是佛。你心中有屎,所以看别人也就都是一坨屎。”通过这个故事,我从中想到我们有的人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也常常取笑、议论别人,其实在我们取笑别人就是从侧面证明了我们还不够强大,还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心中一直惧怕别人背后议论。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在平常要做到“恕”和“仁”,只要真正把以上两点做到了,就能使自已足够的强大,也就能将得失等身外之物看轻。

还有一个故事:同为花岗岩,台阶不服气地向佛像抗议:“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们去膜拜你啊?”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们只经过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经过千刀万剐才得以成佛。”通过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我们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常常抱怨,我为什么没有某人强,其实这时候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为什么我没有别人强大,是不是还有我哪方面做得不够好,多多的进行自我反省,通过反省不断改正自已的缺点,使自已进行不断的改进,不断的适应这个社会。

以上只是列举一二,总而言之,于老师就是通过这样的故事和他对《论语》的心得将我们引上了一条解读国学名著的道路,我觉得于丹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用自已的体会和品尝将《论语》这个我们很多人以前顶礼膜拜的东西给我们加工成了一道美味的心灵鸡汤,让我们过上了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幸福生活。是她让我们在圣人的光芒下品位快乐人生,更好的享受人生,她用再简单不过的语言和词句将《论语》中深奥的道理呈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可以不断借鉴其中的东西、吸取其中的精华。终生受用不尽。

写论语的读后感篇2

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到来,各种西方学说陆续传入中国,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冲击,甚至连长期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也不能幸免。五四运动曾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文革期间“批孔”思潮也曾盛极一时,而在现在,我们也可以不时地听到“新儒家”等给传统儒学重新定位的概念。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如何看待儒学的现代意义,成为一个思想界争论不休的问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学习了半个学期的《中华元典导读》课和阅读了《论语》这部书后,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儒学的根,即孔子的《论语》说起。《论语》大概包括的以下几种思想,即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以下分别加以介绍。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写论语的读后感篇3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几乎是家喻户晓的话,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于不善,都可以为师。《论语》中有一段记载,一次卫国公孙朝问子贡,孔子的学问是从哪里学的?子贡回答说,古代圣人讲的道,就留在人们中间,贤人认识了它的大处,不贤的人认识它的小处;他们身上都有古代圣人之道。“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他随时随地向一切人学习,谁都可以是他的老师,所以说“何常师之有“,没有固定的老师。《论语》中不少记载,如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始我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我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子贡对孔子说,子贡自己只能“闻一而知二”,颜回却可以“闻一而知十”。孔子说:“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都体现了这种精神。这样的精神和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态度和精神,也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待人宽而责己严。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

虽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人们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多,看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少;所以,重温“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认真领会它的深刻内涵,并且努力去做,还是很有意义的。

写论语的读后感篇4

?论语》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前年经典绝学,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大多是孔子回答弟子们的提问后所做的记录;有一部分是回答诸侯国君、卿大夫和各方人士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没有问题,只是记录孔子的一些言论。因此,《论语》中记载的言论涉及方方面面,充分反映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对我们的言行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已经学过的知识;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中,我们知道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空想而不读书就必然会产生疑惑等等。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了《论语》,除了那些我们都很熟悉的千古名句之外,我们还会找到一些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

例如:“自行束修以上,我未尝无诲焉。”它的意思是:学生主动带一束肉干来见我,我是不会不教他的。我认为,当今社会的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尊敬老师,老师爱护学生,这些都不需要物质来衡量的,而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学生要送礼才可以得到老师的赐教,这足以反映出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

再如:“朝,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意思是说,孔子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从容不迫;与上大夫说话,态度和悦;君子在场时,说话局促不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不同等级的人说话态度明显不同,他的做法与当今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是不相符的,充分说明孔子所处时代是一个等级分明的时代。

此外,从“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意思是说朋友送的礼物如果只有车马,没有祭肉,孔子也不会行拜礼)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人们很重视祭祀祖先,即使别人送再多的东西,如果没有祭肉,主人也不会高兴等。

当然,虽然在《论语》中,我们看到了一些带有明显时代色彩,透露出封建社会的腐败气息的言论,但从整体上看,它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做人做事的原则、治家治国道理,使我们受益匪浅。因此,它仍是一本好书,孔子也毫无疑问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

写论语的读后感篇5

阅读《新论语》才发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俗易懂,可读性非常强。通过这次认真地阅读,我竟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新论语》把孔子评价弟子的所有言论都集中在一起,便于初学者阅读和理解,最吸引我的就是孔子对颜渊、子路、子贡三位弟子的评价。

对颜渊的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对子路的评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对子贡的评价——女,器也。(瑚琏也)

孔子对三个弟子评价不同,在颜渊身上,他看到了“仁”;在子路身上,他看到了“勇”;在子贡身上,他看到了“智”。“人无完人,孰能无缺”,孔子是一个大圣人,他怎能不知道?可是,他看人,最先看到了他们的优点,而且在后面的言论中,他也充分地发挥每一个弟子的优点和长处,择其长处而用之。

这让我想到了,孔子手下弟子多,却都能和谐相处,这可以看出他统筹有方、协调能力强,因而他对弟子的评价,就显得很重要。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是做好工作的重要能力之一,对公司各部门的协调,与外界的沟通合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哪一个环节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导致前功尽弃,使工作成为一盘散沙。因此,协调能力、沟通能力是一门必修课,孔老先生的智慧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宝库,我一定要下一番功夫再好好学学《新论语》,从中撷取所需,为我所用,从中学到更多的关于为人处事、做好工作的方法和点子,悟出更多的人生哲理来。

写论语的读后感篇6

学而是《论语》的第一章,这章的关键在学和学问的问题。一直以来,不知道多少老师错解了学问的意思,让大家一接触《论语》就觉得极度的反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自己当初学的时候也觉得是句骗人的话。其实也难怪,要讲通《论语》,没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是不行的,以现在的中学教师来说,还鲜有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不过好在还是有见地更高明的学者为我们做了精当的解释,让我们可以体会到一点点学而篇,乃至整个《论语》精神的.真谛。

南怀谨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研究《论语》,要成章的研究,要把前后联系起来研究。《论语》各章都是自成体系的,而整个《论语》也是一个体系,切不可断句去死读。没有全局的认识,接触到的《论语》就只是一个个枯燥的教条,而且在理解上也容易趋于狭隘。所以,我把每一篇都不加任何注解的抄写到了一个本子上,前后对照,发现果真如此。

就以学而篇为例,一共一十六条,讲的全部是做人的道理。其实《论语》中讲的学问,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简单的学习知识。在孔子看来,知识在于其次,最重要的在于做人。这在学而第六中讲的再明显不过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可以学文。

由此可以看到,学习做人的道理是最重要的,如果道理学好了,有余力,再来学习文学和其他的知识。在学而第二中用有子的话也提到: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也就是说,人的本在于孝弟,在于好的品德,只有本固了,才能生出道来。

学而十六句可以说包含了十六种做人的道理。有作为领导的道理,有作为下属的道理,也有交友的道理和孝顺父母的道理。中间还教育我们不要巧言令色,要自重,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等等。整体来说,的确是自成一个体系,而讲的都是如何做人,是做人的哲学,而不是狭隘的学知识。这一点,是我读学而一章最大的收获。

至于其中的句子,给我感慨最深的还是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第一句可谓是妇孺皆知,而最后一句也是很著名的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不患人不己知者,患不知人也。

其实第一句中感触最深的还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它刚好又和最后一句形成了一个呼应。一个人在世,要有一个了解自己的人真的很难。而人们也往往在为自己没有一个知己而感慨。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没有认真的去了解别人,总觉得自己没有人去了解。所以遇到事情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是最委屈的,没有换到别人的位置去思考问题。有句话叫做将心比心,也许一个人真的能做到处处和别人换位思考,多了解别人的感受,相信也会有更多的人来了解他。如果一个人真的可以做到这点,那估计每一天都会感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学而一章,讲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但是也不可能把道理讲的那么完全。很多东西,还需要我们去揣摩。自己在读的时候,感觉十六句里的每一句,都唤起了我的一番思考,所以也对孔子由衷地产生了敬佩的心理。一时也不知道用什么样的一句话来对这篇读后感做一个结尾,就用子贡朗诵的那首诗来总结吧:人生在世,追寻做人的道理,还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写论语的读后感篇7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朱熹说:“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无论怎样读,最关键的是要读好书。

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洗涤,一本好的书可以为我们的一生做指引,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匪浅,一本好的书可以让我们受益无穷。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想而知它有多么大的影响力。

从内容上看《论语》包括伦理教育、哲学、政治、经济、历史、艺术、宗教等方面,许多内容从量上看并不多,但却非常深刻,孔子主张仁,是要推行仁政,希望通过实行仁政,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孔子主张仁是要加强人的自我修养,孔子主张仁最基本的意思是爱人。

从体例上看,它属于早期的语录散文,一是口语化,明白易懂,二是格言话,三是对华能够体现出人的性格品质甚至气质。

从教育的意义上看,它更是意义非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教我们如何有修养,“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教我们如何学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教我们要有诚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我们要谦虚,“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教我们要珍惜时间。

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很多杰出的人物在青少年时代都酷爱读书,以书会友,以书为乐,毛泽东常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恕不可以一日不读”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我扑在书上,就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在书中遨游,在书中畅想,与书携手,读书,读好书。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写语文的演讲稿精选7篇

写青春的演讲稿精选7篇

写老师的读后感优质7篇

写体育的演讲稿精选7篇

写文明礼仪的演讲稿精选7篇

读论语的感悟心得体会5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5篇

论语的读书心得最新5篇

写网络的演讲稿精选7篇

带论语的演讲稿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43083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