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同学们对书上内容的分析,读后感是常见的一种文体,书籍带我们走进无穷无尽的丰富世界,以下是吾优心得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基地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基地的读后感篇1
本来我是要读《安德的游戏》的,但是被学生借走至今未还,只好抄起一本《基地》来泄愤。
一直没搞清楚阿西莫夫这几部作品的关系,之前只知道有基地三部曲、机器人三部曲和银河帝国三部曲,手里拿着的这个是基地七部曲的第一部,书名却叫《银河帝国:基地》,顿时感觉有点错乱。查过才知,原来阿西莫夫在20岁出头就完成了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的创造,几十年之后又写了两个前传,两个续篇,合称基地七部曲。
阿西莫夫是个大奇葩。创作力之旺盛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作品涵盖了迈尔威杜威(不是约翰杜威)的十进制图书分类法的所有十个类型:000总论;100哲学;200宗教 ;300社会科学;400语言学;500自然科学;600技术科学;700美术;800文学;900历史、地理。其中成就最大的是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由于他在扩展人类想象力方面的巨大贡献,美国政府授予了专属于他的奖项:国家的资源与自然的奇迹。
总之,他是个天才。而他对待自己天赋的方式是每天从早晨六点钟开始,在打字机旁呆10个小时以上。他说:我不为别的,只为写作而活着。他认为作家最好能在工作中死去,让鼻子夹在打字机的键盘中。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有天赋从来不是偷懒的借口,而是更加勤奋的理由。
最早知道阿西莫夫,可能是小学还是初中的那篇课文,是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文章,印象不深。再来就是看到关于机器人三定律的介绍了。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第二定律: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除非违反第一定律;第三定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除非违反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阿西莫夫围绕这三个定律创作出了无数的精彩故事。而一个个迥异的机器人故事又不断丰富着机器人定律本身。后来,阿西莫夫又增加了高于三定律的第零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整体,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整体受到伤害。三定律也随之改变。由阿西莫夫开的这个头,至今也没有终止,后人从各个角度更加丰富了三定律,比如有人说,应该还有高于第零定律的定律:机器人不作为,除非遵守机器人定律。还有人说,三定律倒过来看,就是机器人制作的指导方针。不一而足。就在上个月,巴中同事的茶坝聚会,林允主持了一个围绕阿西莫夫《机器人之梦》的读书会,大家为此进行了几个小时很有意思的交流。
据说机器人系列与基地系列最后也由某种联系而融贯为一个整体,但是我这才拜读完基地系列的第一册,这些就留待之后去慢慢发现吧。
20xx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多次表示,他之所以会有今日的成就,《基地》系列功不可没。他在7岁时读了基地三部曲,便立志成为哈里谢顿一样的心理史学家。最终他选择经济学的原因,也是由于经济学是所有学科中与心理史学最为接近的一科。
这个故事其实一点都不励志。首先,克鲁格曼7岁就了基地三部曲,而我今年已经快23岁了,他23岁的时候却已经成为经济学领域最拔尖的学生之一。其次,他7岁时读了70余万字的基地三部曲,并且乐在其中,而我7岁时读的不过是700多张图的《世界少年儿童大百科》。他读书读得津津有味,我却还翻图翻得不能自拔。
有小道消息说,本拉登也从这本书里得到过灵感,才有了。
回到《基地》本身。故事从年轻人盖尔多尼克拜访数学家哈里谢顿的旅程开始。谢顿以自己的数学天赋,从一组模糊的公设中开拓出了心理史学这门精密的统计科学,它专门处理人类群体对特定的社会和经济刺激所产生的反应。谢顿利用心理史学预言了万年古国银河帝国将在三百年后灭亡,之后将有持续三万年的黑暗时代,而他则能通过一些举措,将黑暗时代缩短为一千年,为此他需要招揽人才,于是年轻的盖尔投奔而来。然而谢顿却由于其耸人听闻的言论而被审判。几番纠缠下来,川陀(可以理解为银河帝国首府)与谢顿达成某种妥协,给了他一颗银河边缘无人问津的小星球端点星去完成他拯救人类的计划:编纂《银河百科全书》。端点星便是基地。
随着基地人口规模的扩大,各种政治、军事问题开始出现,每隔一段时间便会遭遇不同的社会危机。后来的人们称之为谢顿危机。谢顿早就用心理史学预测了这些危机及其解决办法。随着一次次危机的发展,整个谢顿计划一点点浮出水面,原来编纂百科全书只是个幌子,真正的目的则是
这几次危机还是很值得一提的。
哈定是谢顿之后另一个先知式的人物。他说:武力是无能者最后的信条。(p81)我小时候也由君子动口不动手说过这样一句话:人遇事肯定要先动脑的,动完脑再去考虑动不动口,动不动手,而有些人明明没脑子又偏偏想动点什么,脖子以上都不利索,于是只好先动手了。哈定以此信条,通过同时给四个邻国输出核武器而制造势力平衡,兼爱,非攻,渡过了第一次的危机。随后又用宗教的力量控制了这些邻国,完成了某种形式的扩张。
其间,哈定曾评价安纳克里昂摄政王温尼斯的无限度的自信:也许是一种过度补偿的自卑情结吧,王储的弟弟往往有这种倾向。他就像只疯狗(p88)不知为何,我从这话中依稀看到了方舟子的影子。
哈定说:不要让道德观阻止你做正确的事。(p130)这是在宗教扩张过后,基地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开始进行行商扩张。哈定的这句话便成了行商圈的名言,与马克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异曲同工。
哈定还说:核铳是很好的武器,可惜无法分辨敌我。(p211)行商马洛凭借对哈定这句话的出色领悟不仅行商业绩出色,也保全了自己,最终通过一次精彩的法庭激辩成为基地的新领袖。
马洛的辩论重点在于,强调了单纯的商业行为也有巨大的力量。利用资源不对称下的棘轮效应,以无招胜有招,解决了科瑞尔星球对基地的威胁。而他描述的科瑞尔可能出现的由于高福利不可逆而引发的社会危机,与前些年的欧债危机惟妙惟肖。阿西莫夫参考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以及之后的人类历史来构建他的基地世界,而基于这些,他也无意中做出了这样精确的预言。他用行动解释了预言的涵义,就是以常识为基础的想象。他在幻想心理史学的同时,也用这样的文本构建出了真正的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并不悖于我们已知的统计科学常识。书中多次提到,心理史学一方面要遵从大数定律,保证样本的规模,另一方面要通过多盲试验,来保证样本的随机性,避免在统计过程中产生新的变量。因此,谢顿不能完整透露他的计划,却又要通过穹窿对整个进程稍加干涉,人们则只能猜测。由此,谢顿被描述成了一个接近上帝的人,他所做出的预言是后人一定要维护和坚守的,基地的每个子民都只能按部就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而不敢越雷池半步。而阿西莫夫却是那个文本之外真正在扮演上帝的人。
虽然这已经是一个相对完整而宏壮的故事,但其中罅隙则反映了人们对科幻小说抱有的宽容。克鲁格曼就指出了川陀的人口比例其实还不到迈阿密的一半,却被描述为人满为患。
由于要描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太大,《基地》系列对人物的描写并不饱满,虽然谢顿在穹窿中出现,哈定语录代代流传,但之后的只言片语对角色的塑造已经无法产生大的影响。或许这就是老年阿西莫夫要写《基地前奏》来讲述谢顿故事的原因吧。相比之下,刘慈欣在《三体》中借助冬眠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矛盾。
另外,这书有不少隐含前提,比如,否定了出现另一个谢顿的可能性。或许之后的几部会有相关的故事吧。毕竟聪明如阿西莫夫一定也是考察了故事可能发展的各个方向而选择了最合他心意的一个。其他的方向就留给同人小说爱好者去肆意开发倒也不错。
科幻小说家其实最能警惕自己的局限,但这样的警惕在常人眼中往往只能用自大来形容。比如阿西莫夫就在《基地》中借谢顿之口谦虚的说:心理史学最远也只能预测到一千五百年而已。那一千五百年之后呢?少了这条谢顿设下的这条心理史学缰绳,阿西莫夫一定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让他的想象力像野马一样,再飞奔一会。
基地的读后感篇2
自从美国埃隆马斯克把一辆红色的特斯拉跑车用火箭送上了太空之后,关于跑车上的一切都备受关注。跑车上携带的一套《银河帝国》在各大书店和网站大卖,自媒体上热闹的宣传和群友们的大力推荐,我也把这套书放入了自己的书架上。
阿西莫夫的这套《银河帝国》让埃隆对太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他移民火星的计划埋下种子。现在很多家长为孩子买了这套书,学校也提倡阅读此类的科幻小说,从而激发小孩子探索宇宙的兴趣。也许下一个世纪会有很多埃隆这样的科学家,毕生致力于开拓外太空,让子孙后代在银河的另一端找到怡居的美丽星球。
如果不是这套书被送到太空去,如果不是太多的人推荐这套书,在看了第一章之后,这本书就会被我扔了。看了太多现代争霸宇宙的网络小说,这本书的构思对我来说谈不上新颖。
银河帝国的腐朽,一群谢顿的信仰者在银河的一端建立了一个基地。基地如同一棵小树,经历风吹雨打,茁壮的成长。总共经历了三次谢顿危机,第一次政权危机,第二次宗教危机,第三次贸易危机。
与现在网络小说一个的区别是,精神领袖谢顿已经死了。而现代小说当中,往往都是一个苦哈哈的少年,从小奋斗,踩着各种狗屎运,带领着自己的基地壮大,称霸银河,称霸宇宙乃至平行宇宙。
与现代网络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基地这本书好短啊。我只花了两天,竟然看完了。也许是因为我只看了其中的一本,而整个银河帝国有几十本。总觉得基地的情节发展太快了,30年50年75年一晃就过去了。一本书看下来,没有代入感,像快进的胶卷在播放一个基地的发展。若中间的具体过程再写10万字多好啊。
基地的读后感篇3
?银河帝国:基地》讲了一个敲冰求火的问题:如何通过银河系百千亿颗星球中的一颗位于银河边缘荒凉地带的微不足道的小星球,来改变整个银河未来的走势?
人类在小小行星上(他们称"地球")生活了十多万年久,建立两百多个行政区域(他们称"国家")。在地球上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的帮助下,掌握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带着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将银河系卷入星际战国时代。直至银河统一为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帝国——银河帝国。在银河帝国建国后12020年,哈里·谢顿32岁的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用数学公式推演人类的未来。在帝国走向衰亡期间,谢顿预见银河将经历三万年黑暗。他集合最优秀的科学家建立"基地",期望它成为人类的希望。然而帝国衰微,基地被强邻包围。人类面临抉择:受控制?还是奋战?
前三次谢顿危机都是由某位领导而解决。我不禁产生疑问,如果当时获得端点星控制权的不是哈定,而是百科全书委员会。如果马洛的行商没有出现,而是继续哈定政策的接班人上位。那历史是否改变?历史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历史上那些充满偶然性的小事件,如果偏差,是否会将历史导向截然不同的结果?
当然,阿西莫夫的"心理史学"对此是有解释的。心理史学预测的是宏观历史的发展,而不是微观个体的动作。因此,阿西莫夫的假设是,即使哈定、马洛由于种种不确定的原因而没有掌握端点星的权力,也会有其他"英雄"出现,让基地度过危机。用书中的话来说:"我们盲目信仰谢顿的心理史学——它最重要的前提之一,就是个人行为绝对不算数,绝不足以创造历史。因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巨流会将他淹没,使他成为历史的傀儡。""这些尝试,就像是你在水面上拍击出的涟漪,而谢顿的巨浪则继续向前推进,虽悄无声息,却势不可挡。"
人类的自由意志,在历史中竟如此一文不值?千万人的努力奋斗,只是一场被历史操控的戏剧?那我们人类的个体,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基地的读后感篇4
首先这是一套150万字的大部头,同样也世界科幻界影响最大的小说,没有之一。1965年世界科幻协会颁发了一个含金量非常高的奖项,叫人类历史上最好看的系列小说,基地小说战胜了《魔戒》(也就是指环王系列),拿下了这个奖项,获得了科幻小说界最高奖项。这本书的社会影响力也是科幻小说中最大的,他影响了整正一代人的科学观。我看过这样一个记载:有一次nasa科学家开会,有人说是基地粉丝请举手,结果所有人都举起了手。
这是对科学家的影响。而另外一方面,这本书还影响一个特别的人,叫本拉登,911后当时英国卫报采访了本拉登,本拉登明确的说,“基地的组织”就是受《基地》小说起名,因为他自己干的事和基地主角一样,是一个正义的事业。所以《基地》小说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同时影响了这个世界上最极端的大脑。
其次,这是一本写了一生都没有写完的作品。写了整整50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末,一个叫《惊奇世界》的杂志的主编,发现一个叫做阿西莫夫的小伙子给杂志社投稿,九次都没有成功。主编觉得这个小伙子有前途,就约他吃了个饭,觉得这个小伙子有才华,就鼓励了他两句,所以阿奇莫夫就投了第十次稿。1942年五月,一部叫基地的短片小说发表了。
阿西莫夫回忆说,他当时是受了《罗马帝国兴衰史》的启发,能不能写一步银河帝国兴衰史呢?然后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围绕这机器搭好的框架写了很多中篇和短片小说。都在杂志上发表了,形成了一个基地的故事群落,就是后来的基地的前三部曲。写完三步曲,阿西莫夫刚好30岁。之后阿西莫夫一直没有写这个系列,因为他觉的这个系列已经完结。可读者不这么认为,一直催稿,直到一个出版社给阿西莫夫拍了5万稿费,只要动笔了00稿费就归你。
阿西莫夫想,试试就试试呗。1982年时隔四十年之后,阿西莫夫开始续写基地,把自己新的认识写到基地里去。这就写了第四部和第五部,在一个超大的闹洞里结束了文章。这是基地写作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是阿西莫夫人生的最后四年,他没有选择按照之前的系列继续讲故事,而是写了两部前传。阿西莫夫离世的时候第七步第五章刚刚开了一个头,后来找了一个大师补全了小说。就跟红楼梦一样是续写完成的。至此基地七部终于写完。
基地的读后感篇5
在遥远的.未来,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直至统一整个银河,发展成为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银河帝国。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一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谢顿运用心理史学,推论出银河帝国会很快灭亡,之后会有长达20000年的黑暗期。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缩短这个黑暗期,谢顿在其有生之年分别在两个地方建立了两个有着各自任务的基地,作为以后第二银河帝国的种子。大约150万字的《基地》系列故事就是围绕这一主线展开。
我从去年底开始,陆陆续续花了一个季度的时间,看完整个《基地》系列。在我看来,这部著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不可取代性:
一是其表现出来的深邃的历史眼光。
谢顿是一名数学家,却跨界以统计、分析、预测为手段,介入历史、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并创建了一套名为心理史学的数学工具去分析人类的未来。
谢顿认为,人类个体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但是人类群体的行为是可以通过某种数学方法分析出来的。而成功的分析必须依赖于两个必须的条件:分析的对象数量必须非常庞大,以尽量减少个人行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影响;被分析的对象必须不知道这个分析的计划,否则会多少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发展。
历史从不创新,只是一再重复。如果可以观其大略,而不计其余,人类的历史是有迹可循的,这一点,我个人是深表赞同的。
二是关于机器人的一些思考。
在阿西莫夫的世界里,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感情是极其复杂的。没有机器人的帮助,人类不可能冲出地球,建立起横跨十万光年的大帝国。机器人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走向人类的对立面,导致第一次星际扩张失败,地球本体毁灭。经过漫长的斗争,人类消灭所有机器人,才得以建立银河帝国,并使机器人成为人类历史的一个禁忌,提都不能提及。
然而,最有讽刺意味的是,一直默默守护银河帝国到最后时刻,并推动心理史学计划顺利实施,保存人类复兴希望的, 确保人类缩短黑暗期尽快进入全新复兴的,又恰恰是一个机器人:使用年限达到20000年、功能极其完备、近乎无所不能的机·丹尼尔·奥利瓦。
?基地》试图说明:机器人技术不发展,则人类没有办法挑战浩瀚宇宙;机器人技术过于发展,则必然走上挑战人类的道路,这是1940年代的阿西莫夫就认识到的一个两难命题。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阿西莫夫在另外一个系列《我,机器人》中首度提出机器人三大定律,并沿用至今,机器人学这个名词也因此在人类历史上首度亮相。
三是隐藏在科幻背后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考。
在整个《基地》系列里,阿西莫夫大约描述了30个左右的星际文明。这些文明,都各有各的特色,如果我们忽略科技的因素,就会发现这些表面千奇百怪的文明,其现实基础仍然是1940年代的世界各国,只是在星际文明这个大背景下,阿西莫夫从艺术的角度对文明的特质进行了浓缩、提炼和极端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基地》系列中创造岀来形形色色的星际文明,犹如《镜花缘》中的君子国、小人国、女儿国、犬封国、聂耳国一样,可以当成一本奇异游记来看。
在三十多个星际文明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盖娅和索拉利文明,它们一个极度统一,一个极度自由,基本上就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两个极端。盖娅文明的进化使得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在内的整个星球可以通过意识连结成一个整体,所有的意识都可以实现共享;每个个体既是个体,更是共体,以集体意志为意志;在离开母星体以光年为单位的距离后,个体仍然可以接受整体的意识和意志,从而实现极度的统一。
索拉利文明展现的则是极度的自由:在一个三倍于地球面积的星球上,只生活了几千索拉利人的成熟体,他们的肉体进化出一种命名为转换叶突的能量转换器,一个个体所转换的能量足以支持成千上万的机器人用于管理领地事物;他们信奉他人即是地狱,就算同类也互不来往,大事以电波形式协商;极度的向往自由让他们甘于居住于地表之下,而且不谋求任何形式的扩张;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和外界的接触,他们甚至进化出雌雄同体,真正实现了绝对的自由。
在《基地》系列最后一本《基地与地球》中,阿西莫夫设计各种场景和反复讨论,似乎是试图说服读者(或者是他自己),盖娅文明的组织形式虽然和人类对自由的向往完全背道而驰,却是可以接受的。甚至在最后,他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场景,通过号称拥有不需要完全信息就可以做出正确选择天赋的崔维兹选择用盖娅或者索拉利为蓝本建立人类新秩序,结果他选择了极度统一的盖娅模式,其原因就是,在即将到来的宇宙侵略中,我们需要统一意志!
也许,这就是阿西莫夫借《基地》系列、心理史学以及崔维兹,来对自己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思索做出一个结论。如果考虑到1940年代欧美各国最大的现实就是全人类联合起来抵抗希特勒的侵略,极度的集中因而可以理解。那么,如果阿西莫夫能一直生活到今天,他会怎么设计这个科幻寓言的结局,这倒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