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有助于加深大家对书上所写的了解,读后感是常见的一种文体,通过写作读后感,可以让我们的阅读变得更有价值,下面是吾优心得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怀人生海海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怀人生海海读后感篇1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不知道书中的“我”,爷爷,父亲,小瞎子,老保长,亦或是林阿姨,在遭遇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几度浮沉之后,是否还有热爱生活的初心,但我知道,那个人一定有。
作为贯穿全文的上校,他是神秘的,也是令人好奇的,他就像是一个总也拆不完的谜团,重重叠嶂,云遮雾绕,每每在你以为看清时,一片浮云飘过,又另有玄机。
起初,他留给人的印象,是那个出手阔绰,养着两只猫的闲散富贵人,虽然偶尔深陷同男人“交好”的流言,但依旧无伤大雅,面对村民们友善的,不友善的传言,也都是一笑置之,看似从来都不放在心上。
只是人言可畏,人们对于未知的事情总是好奇的,无论是“满嘴下流话”的老保长,还是常将“仁义礼智道德”挂在嘴边的爷爷,从他们的嘴里,真真假假,或多或少将秘密糅合着假象,散布开来,愈演愈烈。
生不逢时,经历过战乱救过无数性命的上校,终究逃不开命运的捉弄。反派当道,红卫兵敲开了上校死守秘密的大门,风云变幻,硝烟四起,从此安宁不再,上校开始了漫漫逃亡之路。
一边是带着秘密隐姓埋名,带着老母亲颠沛流离的上校;另一边是饱受闲言碎语,深陷水深火热流言中的“我”的家族。两害相较取其轻,爷爷为了守护家族的门风,守护家族的尊严,在小家和大义面前,他选择了前者,去告发检举上校的落脚处,从而将自己和家族推向万劫不复的境地,继而众叛亲离,自己落得个自缢的悲剧收场。
上校的前半生是辉煌的,他技艺超群,救人无数,获得数不清的军功章;上校的后半生是不幸的,深埋的秘密被揭开,遭人背叛,一代枭雄折损在宵小手中,受尽屈辱。可是生活从来就是这样,在种种绝望和不公平积累到一个峰值,常常又会有转机,所谓不幸中的万幸,说的便是来到上校的生命里,守护他到最后的林阿姨了吧。
忘却了前尘往事,以天真懵懂的孩童心性走过人生的最后一程,上校的一生,可叹,可泣,可悲却也可怜。《人生海海》是中国现代史的大半缩影,主人公们的兴衰荣辱,也是时代的沉浮。
如果说在读这本书之前,自己常常陷在工作,写作,生活的种种交织之中,时而焦虑,时而烦恼,时而又有如困兽之斗的暴躁难受之感,让自己怀疑人生,有着对人生漫漫看不到尽头的绝望。
而这本书,给自己确确实实带来了心态的转变。不可置否,书中的故事可能或有夸大,或有润色,最终的呈现一定带着作者的修饰和完善,这其间的真实性暂且按下不表,但主人公历经艰辛,熬过重重苦难的意志,坚韧和努力生活的态度,带着治愈而来的力量,将当下的抱怨和不满慢慢融化,珍惜和感激当下的种种,让心态越发平和起来。
有人说,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头上,也就成了一座山。我们享受这个时代带来的红利,相应的,也就需要接受这个时代带来的挑战和不公。虽然万般皆是命,可我命由我不由人,生活终究是自己的,用怎样的心态度过每一天,却是你我可以做出的选择。
生老病,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就如同作者说的那般——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怀人生海海读后感篇2
空档时间,看完了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脑海里不断的回味书中的一些片段,总想写点什么,思绪万千,却无从下手。
麦家说,人生太复杂,太宽广,如果没有一颗悲悯心,没有一点所谓的生命的顽强,在人生面前基本上是要败下阵来。他在这本书中塑造了多个人物形象,爱讲道理的爷爷,沉默寡言的父亲,满身是迷的上校,老保长,活观音,小瞎子……每个人的命运,都和上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跟随一个孩子“我”,用耳朵去听,听爷爷父亲的争吵,听爷爷老保长用烟酒秘密交易上校的故事,听表哥小瞎子讲上校的故事。
上校对大家来说就像一个谜,他每天不用干活,却每天大鱼大肉;他家的猫吃的比别人家孩子还要好;他是一个太监,但是又不太像;村民们一边看不起上校,却有什么事都会和他商量。
上校,一个聪明执着的人格爽朗,幽默,阳刚,天不怕地不怕。最爱两只猫,一黑一白,哪怕入狱也拜托父亲照顾两只猫。他上过几方战场,一套纯金打造的手术刀,救过几方大人物。却在政治的洪流中,几度沦为罪犯,颠簸起伏。历经抗日内战抗美援朝多次战争洗礼,多次面临死神威胁,经历坎坷,最终摆脱不了肚皮刻字的鬼影和心魔,最终被逼得用救了无数伤员的手,割了小瞎子的舌头挑了他的手筋,还是没逃出会上的侮辱,疯了,从此再也没有了心理上的痛苦。
老保长,一个吃喝嫖赌,三句话不离女人的老家伙,却在上校被时,拼尽性命的保护上校;在老巫头心病难医,身体每况愈下时,讲出上校的故事,以宽老巫头的心;在老巫头,为洗刷儿子的清白,导致上校被捕时,立马与之断绝关系。
我的爷爷,一个在孙子眼里无事不晓,豁达开明,时时口出哲理的老头,随着事件的展开,形象一点点崩塌,他只不过是一个要面子维护他的家族声誉的普通农村老头儿,举报上校,最终在周遭的唾弃下在良心的谴责下自杀身亡。
我,因为爷爷的举报上校被捕,遭受村民的唾弃,开始了逃亡之路。非法偷渡西班牙,历经千辛万苦,认识了前妻,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前妻又车祸身亡。带着亡妻的骨灰,流浪三年。认识现在的妻子,重新开始生活。对故乡的眷念,22年后再次踏上故土,家已破,人已亡。记忆里那个伟岸的上校,已是智力退化至5岁的老头,每天快乐无忧的生活着,他的妻子林阿姨带着赎罪一心一意的照顾着上校。
这本书,看的很揪心,那个秘密每一次都要呼之欲出,却又峰回路转的岔开,继续让上校更多故事一一呈现。小说里没有一个完人,每个人身上都背着自己的缺陷和污点。在特定的历史里,每一个人都在苦难里挣扎,可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的活着,就像上校,经历了战火,诬陷,牢狱之灾,最后屈辱疯掉,仍然努力的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已没有历史的磨难,和平的时代,快速发展的国家,让我们能用扬眉吐气的生活。可生活不会永远一帆风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遇见困难的时候,希望我们都能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好好活着,好好生活
怀人生海海读后感篇3
上一本书是《倾听孩子》,9月1号开始看,到前天晚上才看完,拖拖拉拉,总像是一个心思,但又无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去读完,好在总算看完了。
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买了好久的《人生海海》,麦家的作品,之前听过《风声》,看过《暗算》,但对于小说的作者是陌生的,直到在樊登读书会听到了,对《人生海海》的介绍,才知道了麦家的名字。
听名字,像是一部充满生活哲理的鸡汤书,但打开才发现是长篇小说,我已经好几年没看长篇啦,还是心气浮躁,坐不住。上一本还是《追风筝的人》,在16年春节期间读了一遍,至于买的那本现在几乎快忘记名字的《傲慢与偏见》,历时好几年,依然还有一半没看完。
由爷爷开篇,讲到村外的前山、后山,再到村子,再到村子里的人,到本书贯穿始终的上校。我想既然我用上校称呼他,说明我的立场还是很坚定的站在了上校这一边。
先说爷爷,有些文化底蕴,教过私塾,明白大是大非,最终却为了儿子,或者更准确的说为了自己的面子,举报了上校的藏身之处,遭到全村人的唾弃,被自己的子孙孤立,郁郁而终。
父亲这个人给人感觉唯唯诺诺,但可以为了朋友而不惜触犯法律,违抗老子的命令;也为了自家孩子的安宁,独守着“鬼宅”不让子孙靠近。
我觉得上校这一生还是值得的,于事业,他落魄过,也成功过;于生活,他爱过,也恨过;对朋友,他掏心掏肺,对乡亲,极尽热诚,对敌人,绝不留情。从最初的大家对他的各种猜疑,奚落,取笑,到后来的受人尊敬、敬仰,他一直在用自己的行动,做自己,遵从自己的本心,无所谓外界的看法和传言,这样的人活的纯粹,除了小腹上的几个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啥的'字,一生光明磊落。经历过数次大起大落,最终以一个3、4岁孩童的心智,以80多的高龄,长眠于亲人身边……
那几个字,是他一生的痛点和隐晦,别的都无所谓,就是这几个字,葬送了他后半生的安稳。我也纳闷,他为什么就不想办法去除呢?以他的聪慧,用医学的办法,或者直接简单粗暴的用烙铁,也足以让那几个字消失,但他没有。
对林阿姨,他应该是爱过的,不然他不能冒着敌人的轰炸去救她,也许他觉得自己配不上她,才竭尽所能的保护她周全后,又用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拒绝她。至少是信任的,才会把心爱的两只猫托付给她。如果没有那个坏人,摸黑占了林阿姨便宜,让她以为是上校的人,即使她们结不了婚,也会彼此倾心,做一世红颜,不是夫妻,胜是夫妻。
不过还好,最后他们终究还是成为了夫妻,并最终同年同月同日死,这一生,足矣。
书中有很多经典语句,如“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你要替我记住这句话,我要不遇到它,死几回都不够。”“人和兽之间,只隔着一团愤怒,像生死之间只隔着一层纸”“世界上命最值钱,我被人骂成太监都照样活着,你死什么死,轮不上”等等~
有人说,看完这本书感觉很压抑,因为上校的结局说不上好,也说不上很差。我觉得,这才是人生,没有十全十美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给你推开一扇窗,赋予你智慧也许就会没收点儿你的颜值,人总要在大千世界中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也不忘尘世走一遭。
怀人生海海读后感篇4
读书这种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这种自发能动性,书中即使真的有黄金屋或颜如玉,也是枉然。跨年那两天读了两本书,不妨谈谈。
第一本是麦家的《人生海海》,第二本是余华的《活着》。
我是先读完《人生海海》的,花了两个晚上,正好从20xx年读到20xx年,读完又马不停蹄把《活着》重温了一遍。《活着》读起来快,一是字数上少于前者,二是读过一遍,对书中的人物及情节还有一些残存的印象,上一次读还是20xx年,昔日挑灯夜读的场景,今时历历在目,讽刺的是上学时我最讨厌看书。
两本书放在一起读,有种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贵的命运虽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个年代却相差不远。在同一个年代里,两个人物的命运与时代的命运交融参杂在一起,从中感受到的除了活着不易外,更加体会到人与环境的紧紧相连。如水与鱼之间的关系。所以说一部民族的历史,也就是一群人的历史。
在我妈那辈的认知里面,由“家国”观念主导,认为没有国即没有家,我不反对这种观念,毕竟靠着这种观念,在近代史中,在关乎民族存亡之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们那辈受到的教育是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大家庭,因为家庭中有爱的成分,把国家视为母亲,自己就能沐浴在母亲的庇佑之下。而随着社会进步,过去的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家族式的小集体转化为社区,街道办事处,本来是靠宗亲相帮的事情,被国家机关取代。我妈那辈的思想里存在家国情怀,认为这是国家母亲的恩爱。但在我看来,这是社会进程的自然变化,这变化的背后有着某种力量,使出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们信奉着他们的思想。所以,国家不过是一个大的单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么自然而然的爱。
这是从国到家的俯视角度,而从家到国的仰视角度来看,即从个体到集体的角度来看。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也就举重若轻。个体在时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为人的无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来自集体的裹挟。小说中对应的那个年代,我们能够显而易见个体命运是如何被集体思想所摧毁的,但是放到大的层面来看,他们的牺牲常常无人问津。这也就是我看小说,看到人物悲惨命运时的感动来源。我感动,并不是因为他们大无畏,我感动是他们面对这样的命运时,全盘接受,没有悲天悯人,而是继续去活着,去爱着。
在余华的杂文集中,我看他谈到《活着》,他说:活着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余华把活着看作是一种本能,一种生物体为了延续下去的竭尽所能。我把这称为是一种勇敢,一种高贵的品质。不是视死如归,也不是忍气吞声,而是对命运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贵也罢,他们没有在某一个夜晚觉得命运坎坷,从而走向结束的道路,这或许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类最为特别的地方。他们依旧嬉笑怒骂,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时间去体验时间。他们的命运并不灿烂,如同一道顷刻间就会坍塌的危墙,而在危墙之上,在砖与砖的缝隙之中,在那狭窄之地,依旧盛放着艳丽的花朵。
人身上的韧劲常常体现在他面对危难的时刻,活着才有可能赢。这是一句挺鸡汤的话,但事实不正是如此嘛!
怀人生海海读后感篇5
前两天拖着我妈去了书店,随便挑了点书,她选了这本《人生海海》。我看到她拿着这精装外皮的时候着实有些抗拒,一来精装书又贵又丑,二来麦家——我只听过,但不知道他有什么代表作。
看书皮简介就能把内容猜了个大概。“《人生海海》讲述了一个人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那无非就是从抗战、解放、文革到改革开放的各种际遇了,当然会令人嗟叹、唏嘘、扼腕云云,这一类小说的`立意内涵也总是大同小异,区别开来的就是架构如何,文风如何。
书衬上有王家卫写的:“有人说,稀奇古怪的故事和经典文学的直线距离只差三步。但走不完的也正是这三步。麦家的了不起在于他走完了这三步。”首先这个有人说是谁说,我很迷惑。一般来讲,要使自己说话有份量,那最好搬些名人名言。这样堂而皇之地降下一个“有人说”,倒像是“我自己说”。还有“这三步”是哪三步,讲话要讲清。不知道王家卫原话如何,但书衬上宣传这一段,真叫我摸不着头脑。那意思不过是“王家卫觉得麦家很好”,但我也不喜欢王家卫的电影。
本书的叙述方式有些意思。主角该是这位上校,但他的人生轨迹却不是他自己说的,也不是“我”看来的。“我”在书中应该就是个耳朵,上校的人生经历都由听来的故事凑完整。
这种构局挺精巧,“我”听来的既有正面也有负面,人物形象立体起来了,且悬念充足,不到最后读者都不会明白上校的经历究竟如何。由于叙述者众多,作者也在上校——剧情的主线中穿杂了这些配角的人生。也许作者原先是想构出一个庞大的故事。不过,这种叙述方式被用的挺多了,作者也用得挺顺的。
我想了一会儿,不知道还能夸啥了,我还是来说说我觉得不好的点吧。
繁冗。三百来页,内容却多的很。主要人物们有绰号,好多好多;各种角色也着里不少墨,甚至有些多余的墨。一个配角,不多的戏份就可以刻画出大致形象了,但往后读,还在写,可又没写出什么新内容,只是拿同样颜色的笔,在草纸上不停地叠涂,但涂来涂去还是那色儿。可以说是人物欠缺成长吧,从头到尾还是那样子。比如说小瞎子,很工具人。
主角光环太重。角色都依附着上校,他们的行为、意愿、结局,都是由上校起,由上校终。在此过程中,时代的力量被淡化了,“命不由己”的特色被削弱了,反倒是“上校”变成了天命,而时代只是个推手。有些主次颠倒吧。本以为看的是时代浪潮颠倒众生,但最后只瞧见了个人魅力的庞大影响力。尤其不太理解“我”对上校态度的取向,为什么“我”会对一个不甚了解,鲜有接触的人怀着如此之深的、几十年都难以泯灭的愧怍?就仅仅是因为爷爷毁了他?还是因为好奇?“我“儿时的行为与“我”长大后出入甚远,到底怎么变化的,书中也缺少交代。另外,爷爷揭发上校导致“我”家破人亡的剧情刻画太少,这让我这从未体味过当年环境的孩子颇为恍惚。
语言。不太流畅。看起来很想模拟那种乡土感,但读起来还是带点城里人的味道。可对比余华,那写得就很接地气。
关键剧情转折太快了,钢没用在刀刃上。
按书皮介绍来讲,本书的主旨应该就是“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所以它其实也可以叫《活着》,不过余华叫了他就不能叫了。书中主要角色,上校,并没有刻画他怎样生不如死,最后也疯了,所以更没有活着的困扰了,你总不能说被压迫然后发疯体现了活着的勇气吧;上校的妻子,同样也没有到抉择生死的地步;我爷爷,其实可以衬这句话,但没做多少描写;我爹,看起来不适用;我,似乎是真过过苦日子,经历过生死抉择的,但西班牙的生活显然不是本书重点,而我也不是本书着力刻画的对象。综上,主旨不突出。总体感觉就是作者做了一桌子菜推到你面前,都差不多,因此我不知道他最想秀一把的是哪道了。
我只是草草读了一遍,所以有些地方可能没注意到,有些地方可能会错了意,但一遍下来后,我无论如何都不想读第二遍去弥补疏漏了。这种题材的书不少,优秀的有,一般的肯定更多了。这本《人生海海》总体来说肯定是还行的,行文流畅,人物丰富,惨也都挺惨的。
不过也就是还行了,我还是更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的。
怀人生海海读后感篇6
说实话,我在2个月前接到芳姐的任务时,还以为是本大部头,毕竟书名敢叫“人生”的内容,也是长到让人放弃,小猛趁着送孩子去学习的空档,用两个下午的时间看完麦家的作品,不敢对这个擅长的谍战却把人性刻画得很饱满的作家妄下断评,抛开作品里时代的特殊性,就人物性格和发生的事件而言,给人一种五味杂陈却难以言表的滋味,就像吃了一颗沾着芥末的酸橄榄。按照原著的描述顺序,用三个人物视角来解读这个上校。
1. 氤氲(爷爷)
在我的记忆里,即使是那个特殊的时代,太监的出现就像静谧的夜空下,一颗流星划破天际却直冲水底,连一丝丝涟漪都没有泛起。我每次看到儿子和太监走的近,就恨得咬牙切齿。
太监是谁?身份来历不明、背景不干不净、家庭不清不楚,却总听儿子和老保长提起太监的经历,做木匠、上战场、当军医、成“汉奸”、睡女人、养宠物,在隐晦的年代,在冬冷夏闷、狭长逼仄的山坳中,在聒噪又充满人味的村子里,这一桩桩一件件就像狗尾巴草撩动着我的神经,让我这个准备随时听候阎王传唤的人勾起好奇,尤其是在见过他救命的神奇手法后,眼界似乎“开阔”起来。更好奇他裤裆里究竟有没有那玩意儿,是不是真太监,感觉他是菩萨和魔鬼结合。
太监像是个慵懒而精准的老人,神态比我老,享受着我、老保长、小瞎子等村民无情的嘲讽,似乎只关心两只猫是否吃饱,村民大事小情又会找他处理。在无聊也尚可打发的生活里,上校成为村民唯一的依赖,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就像毒品,不吸会想、吸多了会恨,又没办法戒掉。但报纸上说,再强大的人,也会被时间腐蚀,不仅是身体,还有灵魂和那无憾又惋惜的故事。
2.依偎(父亲)
每个人都有一段故事,或高亢、或平淡、或痛苦、或欢乐,但上校没有,他不愿意多讲,或者是找不到能听懂的,更多时候他愿意一个人呆着,养养花、逗逗猫,这到不是他喜欢孤独,只是找不到一个同类能听懂他倾诉满肚子的孤独,父亲不是、儿子不是、我不是、老保长和那些村民更不是。
我视他为朋友、兄弟、亲人,更是一个英雄,虽然报纸上说英雄就是为创造历史而生的,哪怕他没有被写进历史,我不允许别人玷污他,哪怕他有看似肮脏的过往,但是我却不懂他,不懂他做这些事的目的,即使我不会去问目的。
直到红暴的“风”和联总的“雨”落到村子,吹散了空气的燥热、吹散了上校身上的迷雾、也吹散了人内心攒集的情感。“蒋正南”几个大字渐渐走进人们视野,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上校还有名字,但比起“太监”的昵称和“上校”的官衔,这些都不重要。是的,他被斗了,被红卫兵小将当众责难、撺掇村民谩骂、私下严刑拷问,即使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也没有抹去眼里的光,直到回忆起父亲的出卖和那个女人的背叛,那束光也随之熄灭,他曾经相信并且为之奋战“勇敢的活着”这句话,成了最大的讽刺,我也因为上校被出卖不愿再理父亲,直至他上吊。
3.缱绻(我)
林阿姨找到了他并和他结了婚,命运仿佛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这个曾经害他失去无限光明的人,最终成了他的归宿。报纸上说,人生如四季般,充满变数也遵循规律。想来也是,我回国后,小将们走了,爷爷、父亲、母亲、哥哥都不在了,小瞎子残了,上校也失踪了,曾经逼仄而聒噪的村庄随着新坟的增多趋于沉静。
几十年后我再度找到上校夫妻时,她老了,她拼命弥补当年少女时的过失,幻想有一天他能清醒,眼里重新点燃当年那抹光;
他却像个8、9岁的孩子,依然精神饱满、身材高大,多了害羞和欢乐,少了狡黠和机敏,喜欢的事情就一个劲儿去做,仿佛不受年龄的桎梏。林阿姨给我补全了上校的许多事,包括他肚皮下的字,他觉得是耻辱一直想抹掉,反倒留下一块疤。
直到他们去世,我突然想通了,也许他曾经是英雄,也许他曾经无限接近幸福,也许他再也不用成为英雄,也许他不再寻找幸福。也许我们曾经很渴望英雄,但愿今后不再需要英雄。
他们去世时,我在报纸上看到一段话:
沉乐落红尘吟休 思矣年华老去
谁倾黄昏隐余生 孤灯妍日沉西
往日情深目历历 惟有迟憾难收
月芒泼尽琉璃雪 清酒味薄心犹寒
将萧声共暮 看灯火阑珊
倾一声生死相随 道一句与君同去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理想人生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