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是帮助老师们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作为一名老师,我们需要经常性地做教学反思,好文笔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跨越教学反思优秀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跨越教学反思篇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得不平静。但是对于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静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让学生通过对于“你们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个词”的思考,引导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词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把“也”换成其他的连词进行朗读,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用问题引发学生换位思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那个青年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再让他们写一写台湾青年对自己的家人所要说的话,在写话训练中体现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感受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周围的环境不能安静”时,我适时地运用了“5.12”汶川大地震的现实资源,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地震的可怕,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两岸同胞的拳拳爱心就跃然纸上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欠缺的就是对文本的深入品读。像在本课教学“含苞”这个词的时候,虽然已经涉及到,但是挖的不到位,不够深,没有把“含苞”的本义,引申义,及结合课文很好的理解。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突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教学反思篇2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上星期,教学了颂扬人间真情的一篇文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文章主要讲述这样一个童话故事:大陆青年小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课后,学校的几位老师对这堂课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很紧急,很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的仍旧不够到位。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突如其来学生都很难理解,虽然我放在课文中最突如其来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没有去深入挖掘,突如其来我还可以设计这样的一个环节,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和就挖的更深了,学生也学会了怎样来运用了。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语文课堂跟思想教育应该是合二为一的,语文教学不能脱离了思想教育而只进行文本,这样的语文课仅仅是工具,忽视了其人文性。
通过讲授这一课,还暴露出自身应变的能力的不强。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对课堂上出现的种种情况没能进行很好的处理,特别是出现了很多口误,把台湾青年说成小钱而把小钱说成台湾青年,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也反映出自身应变能力不强,没能很好地处理自己意料之外的情形,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教学反思篇3
今天我在青云区体育教研活动中执教了一堂四年级体育课《跨越式跳高》,课堂中我设计了三个游戏,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完成跨越式跳高的教学。课后我认真总结了这节课的优点和不足,为以后的教育教学提供借鉴。
一、变换器材,解决难题
学校体育器材数量不足和班级人数较多,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存在一定困难,因而使跳高教学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为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教学中,我采用变换器材教学法,将跳绳取代横杆引入跳高练习中,采用跳绳进行跳高教学,使本次课的内容安排更优化,练习密度增加,解决了人多,器材少不便组织练习的难题,并用跳绳这一器材贯穿三个游戏,实现了一材多用。另外更显著的是较好地消除了学生对横竿的恐惧心理,大多数学生增强了跳高兴趣,自觉地增加了练习的次数。充分提高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二、引入游戏,激发兴趣
在练习中,由于学生好胜心理的驱使,做一些比较有竞争性的练习或游戏,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练习的积极性。如:在课的开始就设计了游戏“看看谁的反应快”。这样学生受到竞争气氛的影响,使争强好胜的欲望和平时被压抑情绪得到健康的宣泄,逐渐体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和放松学习的紧张和疲劳。这种寓教于乐的教法即可以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又可以使他们自觉主动的参与体育技能动作的学习中,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主教材的.教学做好铺垫。
好动是学生的天性,他们追求新鲜感,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在体育技能教学中,教学方法和练习手段要变化多样,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技能动作。如:课中的第二个游戏“闯三关”,由单脚触绳——双脚依次触绳——原地跨过横绳——快速跨过一定高度的横绳等练习组成,动作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不断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三、反思不足,促进教学
1、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在诱导学生初步掌握跨越式跳高两腿摆动先后的练习中课前预计不足,导致队伍布局不合理,这一阶段的练习未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有个别学生右脚起跳,应该从横绳的右侧起跳,这一点在课堂上没有强调,导致这节课出现个别学生不能协调的完成过杆动作。
3、纠错还不够及时明确,例如在学生助跑起跳时的角度过大,有的甚至正对横绳,助跑的步数不明确。如果在学生练习前强调下助跑的角度合明确助跑的步数,这样学生在练习时任务更明确,完成情况会好一些。
跨越教学反思篇4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的科学发现的过程,表现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的伟大人格魅力。文章字里行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满腔赞誉、钦佩之情。我在备课时想力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深刻意含,用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上完课后,第一感觉就是没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情感。尽管对这班学生知之甚深,这种情况也在预料中,但这么沉闷还是出乎意料,我很努力地用语言激励、启发,但是感觉孩子们一直很拘束,不能以轻松的状态面对课堂生活,真是没话说。
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自己感觉还算满意的是尽管学生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课堂内为他们展示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丽还是征服了他们的心。如果在课堂上再多给一点具体的引导,再多给一点时间,让他们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表达就更好了。很多习惯需要在一日一日的课堂学习中慢慢渗透的。还有一个课堂上的临时发挥觉得处理得较好。因为考虑时间的问题,出示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我没有主动去提问分析,而是让学生自己默读这段话,看看自己有什么疑问?果然孩子们提出了文章的核心问题:“这种可贵的性格与高原的追求,使玛丽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人生意义的发现是什么?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维开始在起火花了,只要给他们时间去思考,智慧的火花就会绽放。其实只要顺着学生的这个问题让他们回到文中去细读课文答案就会自然出来。课堂上给孩子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训练。
一节课总是有很多的遗憾,尽力而为,往理想里走,望美好里去。和学生共同享受课堂生活的乐趣应是我们教研活动的追求所在。
跨越教学反思篇5
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一词体会他们的不平静,初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苍白”“红润”这一组反义词足以说明这一点。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平静。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找到骨髓又使他静静地躺在床上。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许多的艰辛。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三次朗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当学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用课件出示几个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教学反思篇6
加入工作室的第一个学期,工作室布置了新一轮的上课任务,本着自我锻炼提高的愿望,我选择第一位上课,选择《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课文。有了前期制定的课程纲要,于是我根据课程纲要,开始了第一次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因为这篇文章是记念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一百周年而写的,那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能让人一向铭记,直至百年、千年甚至永恒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读文,读完后发现居里夫人不仅仅容貌美,她身上所具备的对待科学、对待名利的态度也是美丽的。
因为和赵明建教师合作上课,一人上一个课时,在和他交流后我开始了第一课时的备课,在美丽上做文章。备好后在周四工作室教研时进行了说课,大家分别从目标制定的依据、目标、评价任务几个方面展开了交流,得出的结论是:第一课时要夯实基础,以字词教学,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顺序,概括文章主要资料为主,第二课时再从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感知居里夫人跨越百年的美丽。
就这样开始了第二次备课,以字词教学为主,制定的教学目标是:
1、经过自由练读、同桌互助、观察比较、全班交流等方式,准确认读14个生字,正确书写分析、顽强、侵蚀、隐退、乏力、荣誉、头衔、捐赠、诞生、里程碑、卓有成效等词语。
2、经过自由练读、同桌互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资料。
3、经过课前资料搜集和课上交流,初步了解居里夫人。
评价任务是:
1、能认读生字词,交流容易出错的读音及字形,抄写易错字。
2、经过初读,能理清文章思路,概括主要资料。
3、能借助资料,谈谈自我对居里夫人的认识。
用这样的教案,我开始了试讲,课后教师们开始评课,在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
1、字词教学比较扎实,可是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自学生字词不成问题,应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2、这篇文章是第五组第一篇课文,课堂上没有和单元进行整合,与单元主题科学精神没有联系。
3、这是一篇散文,在总结课文主要资料时没有必须的方法指导,学生不好把握,所以教学上用时过长。能够在检查读文时总结段意,连接段意总结主要资料。
课后随即修改自我的教学设计,关注单元主题,由单元主题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连接段意总结课文主要资料。在周四教研活动中,我用六一班开始上课。因为学生预习到位,所以这节课基本上是按部就班上下来了。
课后,工作室成员和我校听课教师在一齐研讨评课,经过大家的交流,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目标制定不到位
1、目标表述不严谨,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动词模糊,如:体会。什么是体会体会是不可测量的。
2、只注重字词读写、文章朗读,目标中缺少对词语的理解。如:摸瓜寻藤、摘叶问根、里程碑、视名利如粪土。
二、评价任务的设定不具体
评价任务是经过教学活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在教案中没有体现,如:认读生字。怎样确定学生到达认读的目标了,具体用什么方法评价没有具体表述。
三、没有关注学段目标
中段和高段的字词教学形式不一样,达成的目标也不一样。六年级学生具备必须的学习本事,对于字词的学习完全能够放手给学生,而不是此刻课堂上展示的.半扶半放。课文主要资料用连接段意的方法在高段教学不适宜,也不适用于这篇文章总结主要资料。这也反应了我在备课时没有关注课标的要求,对文章把握也不到位。
四、教学时充分关注课堂
虽然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可是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要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景。这节课中我就出现了失误:指名介绍居里夫人时因为没有听清楚学生的介绍,出现了错误的纠正。在评价方式上,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的作用,可是在这节课上体现的较少。
静坐常思己过,回想自我的教学,的确存在一些缺陷和遗憾。作为教师,上一节课难,上一节好课更难,在备好课上好课的路上也没有捷径,仅有自我不断努力,不断总结,且思且行。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