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笔 >心得体会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最新8篇

出色的读后感,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人物之间的冲突与合作,读后感是与他人分享思想与情感的桥梁,能够促进更深入的文化交流,以下是好文笔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最新8篇,供大家参考。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最新8篇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篇1

儿童敏感期吸收的一切会持续到生命终止时,在其他阶段无法做到这一点。幼年时期获得的感觉印象及习惯,一旦被忽略,以后永远都无法补救。敏感的阶段为以后获得完美的品行打下了基础,而这些品质在年龄稍大些后就很难获得,或者说永远都得不到了。儿童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开始学会区分差异并归类。

儿童具有一种使自己达到更高层次的倾向,喜欢享受更高层次的快乐。天生就具有探索周围环境的倾向,观察周围的各种事物,倾听人类发出的各种声音。正常的儿童会拒绝其他人提供的帮助,希望自己解决问题。

读和写是儿童在学校里遇到的第一个障碍,由于肌肉的感觉在一个人的儿童时代是最为发达的一种感觉,写字对于儿童来说十分容易。阅读是将符号转化为可理解的意义,这种能力要到较晚才能获得。

在一个人的孩童时期,他的运动机制就已经确立了。六七岁儿童的手已经失去了宝贵的运动敏感期,四岁的儿童在为确立各种走动机制进行着不可抗拒的、无意识的努力。肌肉运动知觉记忆是幼儿最持久也是最容易建立的记忆。四岁儿童的心理发育正好处于一个敏感期,正在经历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创造时期,到了5岁,敏感期开始消退,创造期就要结束。四岁以上的儿童会对写字产生极大的兴趣,有的从3岁半就开始学习写字。

语言的发展开始于2—5岁这个感知觉极为发达的年龄,只有在这个年龄段,一个人才能获得独特的语音语调,在以后是无法获得的。一个人在儿童时期的言语缺陷,到了成年以后就无法根除。

幼儿习惯把每一个新加入的物体都数成1。

一个人的教育需要通过自己自发的努力,在不理会他人干预的情况下得到完善。事实上,干预一项已经完成的工作总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它阻断了表达的内在驱动力。

由于身体的协调能力,儿童不需要很大的.力量进行有节奏的跳跃,更需要的是完美的平衡感觉。至少5岁的儿童才喜欢富有节奏感的运动。只有孩子长到一定年龄,才能理解音符的价值。

儿童的任何活动都不能以随心所欲的方式表现出来。它必须是儿童内心希望从事的活动,对这种活动他有一种自然偏好,或者可以一点一点完成。这是一种赋予儿童的生活以秩序的东西,并且为儿童的成长开辟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动作和学习欲望之间存在一种密切联系,动作杂乱无章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会如何做动作,他们恰恰是那些心智没有恰当培养,遭受精神饥饿之苦的孩子。

儿童知识的增长源于一种练习的重复,并非来自于对新东西的最初理解。同样的练习也不能在每个年龄段都一再重复。重复应该与需要相符。

儿童0岁至2岁时,他们的吸收性心智开始发挥作用。3岁的时候,他们的运动神经开始发挥作用。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遵循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它的来源是感官教育,真正的核心在于对孩子心理的探索。西方特有的《圣经》文化为她的教育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教育之花在敬畏宗教的城市和乡村尽情地开放。

蒙台梭利的教育艺术见证了人类灵魂按照真正的天性得以形成和发展,揭示了生命的秘密:天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孩子的心灵。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篇2

自从妈妈给我买了《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我就天天看着这本书,吃饭也看,睡觉时也看,甚至连洗脚时也看。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这么着迷吗?因为这本生活在这本书真的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文中的主人公——金铃小学六年级学生,是一个学习中等,但机敏、善良、正直的女孩子。她为了做一个让家长、老师满意的”好学生“,做了种种努力。但为保留心中那一份天真、纯洁,也常常和家长、老师做了许多”抗争“。最后,她和同学们一起充满信心地走进升学考试的现场……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猫和鼠,你喜欢哪个》这一片段,照常理来讲,一般人多喜欢猫,可金铃却喜欢老鼠。因为有一次金铃考试没考好,妈妈一气之下买了一大堆的复习资料,可是令金铃庆幸的是,当天晚上这些复习资料被老鼠肯了个精光。老鼠这回可帮了金铃大忙,要不然这些资料非把金铃亚压死。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妈妈又买回了大量复习资料,可到晚上又被肯光了。妈妈再也不敢买了,这样浪费钱。从这起,金铃就喜欢保护老鼠,妈妈带回好学生胡媚等就是讨人喜欢的猫。从那一刻起,金陵妈妈才知道,女儿心里原来有那么多的委屈,他也许是真的'努力过,却因为年龄、性格、能力等原因而无法比别人做得更好。想想我们实际生活中,父母等我们没有考好时,就会对我们不是打就是骂,不过家长们,你们有没有问过我们孩子呢?有可能我们有理由说明这次没有考好的理由呢!可你们家长有几人是这样做的呢。我们也和金铃一样,也有一些发挥失常的时候,你们也没有好好对我们说,只用行动来对付我们,使得有些孩子害怕导致成绩更加差。我在这里想对家长们说,不要用打骂来解决问题,只要你们跟孩子们好好温和的谈谈,都会有出现奇迹的时候。

有着这样的相互理解,我相信金铃最后会成功的。会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好孩子的。只要努力,只要永不放弃,一定会有好的收获的。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篇3

现在的孩子,老师和家长总感觉到他们的心灵很空虚,吃好穿好,玩的东西比我们那个时代的孩子多得多,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享受疲劳”——得到太容易了,考虑自己太多(太自私),关心别人太少,所以感觉不快乐。

唯有书籍可以弥补心灵的空虚,可有多少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方面下过功夫?如果孩子从儿童时代起就没有养成对书籍的喜爱,那么到了少年和青年时期,他的心灵就会空虚。如果孩子只是“享受”快乐,而不是经过劳动和精神上的努力取得快乐,那么他的心就可能会变得冷漠、无情,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人类最大的快乐是从关心别人的精神世界、从体察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没有这种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快乐感就大大下降。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未能对幸福和痛苦都了解的孩子,永远也不会成为关心别人和富有同情心的人,教育者应善于珍惜孩子们的感情,首先要珍惜那种痛苦的感情。”

如今,有很多所谓的专家大放x词:说什么要让孩子快乐地成长,不能打不能骂,批评也不行,一味地给孩子让步,不少家长在这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孩子最后变成个什么人了呢?小皇帝、小霸王!不少家长常对孩子说:“爸爸妈妈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就感觉不到呢?为什么就不理解我们呢?”其实,让孩子受些痛苦,他们更能感受到同伴蒙受的痛苦,他们越会同情人,培养儿童关心社会(与个人、家庭需要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是克服儿童个人主义的良药,如果孩子产生了关心社会利益的兴趣,那么那种只知关心自己的恶习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在他心中生根。所以教育者的任务是要唤起孩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热情,愿为别人、为班级、为社会做好事,当这种激情成为个人行动的'时候,他的心就变得高尚起来。另外,教育者不宜总对孩子做过的好事夸奖和过分宣扬,不要让孩子把人道的行为看成是自己的功劳,认为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饱含深情地写道:“孩子们啊!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步向前走,我把整个心都献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候,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来到你们的身边,你们的欢声笑语给我的心田注入新的力量,你们的张张笑脸使我的精神重新焕发,你们那渴求知识的目光激发我去思考……”这段话使我想起了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的话: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一个教师只会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一个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篇4

每次都是这样,读完一本书不会马上写书评,而是过几日再来写。倒不是没时间,而是希望在这几天更加深刻地理解这本书的内涵。

书中有很多处的细节写的很好,动词用得生动传神。如:

那背影,一会儿就被人群抹去了

喷泉的水放肆地冲向天空,又恶作剧地垮下来,喷溅回地上。

每半个小时有辆大巴士喘着气通过

……

“抹”“放肆地”“喘着”,看到这些用词,忍不住为作者的才华大大赞扬,把物都写活了。

下面谈几点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地方

引用1――

为什么一个男人忙于事业,就没有人想到要问他:你怎么照顾家庭?为什么一个女人忙于事业,人们就认为她背弃了家庭?

这大概是中国的普遍现象吧。男人忙于事业,没时间陪伴家庭,似乎理所当然,甚至这是值得赞扬的;而一个女性事业成功若对家庭付出的较少,反而不怎么被社会认可。似乎,赚钱养家是男人的职责,生儿育女则是女人的职责。

但是这个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很高。若是成为职业女性,会有人说你不顾家;若是成为全职母亲,有人说你没有梦想,经济独立的能力都没有。

虽然当代的法律条文上写着男女平等,但是女性遭到歧视的现象无处不在。去年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发表的言论就是对女性的歧视;在日本东京一大学女性被录取的门槛更高;每年毕业季公司招聘上写着只招男生的规定。

在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几千年的根源,在今天仍然不能完全根除。写到这里,不由得想起“白百何事件”。她在国外对一男子做出一动作被偷拍时,各种骂声铺天盖地地向她砸来。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为什么要骂她呢?不是说她和她的丈夫早就离婚了么?为什么要说她出轨了呢?为什么大家都同情陈羽凡而要辱骂她呢?她不过是做了男欢女爱中再正常不过的一个动作啊,就算大家说她骗钱,那也应该两个人一起骂啊,为什么只骂她一个人呢?

从网上的言论来看,大家骂她的原因基本上就说她出轨了(虽然不是,因为他们离婚了)。其实我就在想,就算她真的出轨了,哪又怎样呢?(在此我并不是赞同出轨,我觉得那种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更让我向往)。男性出轨,有人就会说女性不爱打扮,跟黄脸婆似的,男性出轨无可厚非。而女性要是出轨,就是被指水性杨花、沾花惹草,是不可饶恕的。有时候我就真的觉得对女性特别不公平,为什么男性就值得被原谅,女性就不可饶恕了???

思想上的男女平等真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所以,我从小就特别喜欢那些为人类做出贡献的女性:居里夫人、林巧稚、香奈儿……在这个时代,女性更是要坚强独立,才能够进一步拉小男女平等的距离。

引用2――

老板娘说:“这是你的囝仔?”我点点头。她大声说:“那怎么可能?这囝仔这么漂亮!”

大概龙应台听到也会尴尬吧,其实老板娘有“哇,你长得不怎么样,怎么会生出这么好看的孩子”的意思,书中有几处提到了,还有一次别人误认为她是孩子的保姆。

书中有龙应台的照片,其实她并不是一个很好看的女性。在我看来,女性有才华很重要,但是外表也不能丢。

在我看来,内涵是最最重要的。但外貌方面也要花点心思,就算天生不好看,也要朝着美貌与智慧并存的方向看齐呀。

引用3――

“三十八岁算什么!”医生很诚恳地说着,“您有能力抚养孩子,您有时间和智慧培养孩子……您这样的妇女不多生几个孩子,谁该生呢?”

很多读者在这里就抨击中国的家庭――越穷越要生。(当然,这是以前。不过现在有些贫困地区也是这样)“为什么越穷越生呢”这个问题,我问过我奶奶,我奶奶有4个孩子。

她说“中国是以家和万事兴为理念呀,而且人多家里的劳动力就多啊,那个时候饭都吃不上,多个人就多份力啊。还有就是,大家都这么生啊”

这个说法可能很多人都不怎么认同。后来我去看了中国人口方面的一些书籍。里面就说到那个时候,中国婴儿的`存活率不高。若只有一个孩子,要是不幸离世,对家庭的伤痛是巨大的。另外,中国历来有以多子多福为家族兴旺的传统。所以那个时候生太多孩子也不应该被批判,不同的时代塑造不同的人。

引用4 ――

“你知道吗?妈妈,我跟同学一起比赛尿尿,他们的尿都是一条线,射得长长的,我的就像洗澡的那个那个什么——?”

哈哈哈,当时看到这忍不住笑出声来,以前刷知乎有人分享这样的童年趣事。难道每个男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嘛?好奇,想知道。若是看到此书评的男孩子可以评论一下嘛~

引用5――

十二点一放学,几个死党就会讨论:今天走哪条路?每天试不同的路线。我们走得很慢很慢,边走边玩。

看到这段话,脑海里瞬间浮现小学期间,与小伙伴们一起去学校走在田间的小路上,那里有一片荷塘。男生发现了一条去学校的近路,就会带我们女生一起走,在路上嘻嘻哈哈,追逐打闹,一起捕蝉抓鱼……那段旧时光一去不复返。

童年的记忆真的美不可言……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篇5

今天,我在《让孩子更上进的00个启发故事》里读到了这个《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故事。我觉得宋金是个诚实的孩子。

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国王,他年纪大了,想挑选一个孩子做新国王。他就贴了一个告示:凡是想继承王位的`孩子需要到皇宫领取一粒花籽,两个月后,谁能种出最美的花儿,就由谁来继承王位。

有个叫宋金的孩子,他也领取了一粒花籽。他把花籽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一周过去了,可花籽什么变化也没有。小宋金很着急,他小心翼翼地把花籽取出来,换了新花盆和土壤。又一周过去了,花籽还是原来的样子。就这样,他天天浇水,常常换土。转眼到了大家送花参赛的日子。可是宋金的花盆里还是什么都没长出来。他只好捧着空花盆去了。全国各地的孩子都捧着他们种出来的各种各样美丽的花。国王走过,看着美丽的花,(收集)只是皱着眉,摇着头,他在队伍的最后发现了低着头,手捧空花盆的宋金。国王就问了宋金为什么花盆里没有花,宋金就讲了他怎样种花……国王就选宋金继承了王位。原来国王发给大家的花籽是在锅里煮过的。别的孩子能种出是因为他们换了好花籽。只有诚实的宋金没有这么做,所以他得到了赞赏,继承王位。(先介绍故事内容,很好。不过还可以再简单一点。)

读完这个故事:我就想起有的同学为了玩,不想写作业,在家就骗爸爸妈妈说没作业。在学校就骗老师说没有带。我觉得这些就是不诚实的孩子。我希望这些同学都要改掉这些毛坏病。妈妈说,每一个好孩子都应当诚实。我就想做一个(象)像宋金一样诚实的好孩子。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篇6

这本书很小,一会儿就读完了。但是不到四百页的这本小书我标注了许多段落。这是龙应台从安德烈两岁到青少年的一小部分手记,轻描淡写地娓娓道来,温和而细腻,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却把一切都叙述的那么清清白白。书尾两个男孩回忆童年的文章真的太美好了。我一口气读了两遍,好像眼前走出来一位极有修养的母亲,牵着她一大一小两个儿子。这个时候读到这本书真是幸运,刚好龙应台也生活在海外,刚好那个年代的台湾经济发展和现在国内的发展速度相似,刚好她也在异国他乡为孩子讲述着中国的古老传说,刚好此刻我的登登也两岁了,我开始遇到相似的情景。孩子开始用他的思维来解释他周围的世界,有的时候他就是故事,说一些在我看来啼笑皆非的话,试图建立他自己的逻辑和联系,会执拗的做一些和大人的时间、常理都不合拍的事,我经常一会儿生气一会儿又觉得好笑。我读了很多育儿书,学了很多操作和方法,可是孩子的状况何其多啊。简单有效的操作方法当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去爱、如何去尊重,如何去观察他理解他。懂得是最好的爱。那么最好的爱是什么?最好的爱是无私,无私是忘我,也就是在和小小朋友交流的时候可能需要暂时的忘了自己,忘了我是个大人,我是他的妈妈,走进他的世界,做他的朋友,做一个天真可爱的两岁孩子。读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有一种深深的幸福感,后来我想起了《我与地坛》里史铁生说的,“一个幸运的孩子应该是一个会有点分寸的'闯祸的,有点野性的孩子,但是他要有一个知识分子的爹,让他无论野到哪里都不会忘记崇尚知识。”如果一切都回归原点,知识是为了人的生活质量而服务的,幸福的人一定是懂得热爱的,要能够有炙热的爱恋就一定是个自由的生命,一个充分感受了没有负担的感知着的灵魂。我希望我的孩子是个幸运的孩子,我希望他健康幸福,我希望他享受成长的节奏,从容不迫内心平安。他犯错了,我就告诉他什么是对的;他不配合,我可以继续邀请也可以干脆和他一起坐下来;她成功了,我祝贺他;他失败了,我陪他一起沮丧然后告诉他原本就没有结束这回事,什么事都是这样的一遍又一遍;他没有准备好,我就和他一起等,就像序言里那个小故事里那样“回教徒和犹太人在彼此屠杀,埃塞俄比亚的老弱妇孺在一个接一个地饿死,纽约华尔街的证券市场挤满了表情紧张的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篇7

第一次知道有《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还是听班上的一位家长说的,当时自己并没很在意,可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却产生了很想读一读的欲望。从书名上我似乎读出了我要做好孩子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心。这不得不使我思考:是什么动力让我想做好孩子了呢?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我为了做一个好孩子是怎样努力的呢?作为一位母亲和小学教师,如果能通过这本书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能够让身边的孩子也产生做好孩子的强烈愿望,那将是我最渴望得到的收获。

作品中作家用浅显流畅,还不失幽默的语言呈现给我们一个那么可人的女孩子形象:善良、正直、机灵、有头脑、有爱心。这一读就使我爱不释卷,让我深深喜欢上了我们的小主人公金玲,就连我们班那群一年级的小家伙们也爱听我给他们读金玲的故事。文中金玲与我想象的小主人公相去甚远。如:自作主张把一个无家可归的小女孩领回家;用自己仅有的一块二毛钱买了一支康乃馨送给病中的邢老师;为了挨饿的蚕宝宝找桑叶而东奔西跑、翻墙越栏特别是在扔垫子事件上金玲受了冤枉、委屈时,不求助妈妈,自己讨回公道的.表现,她那有胆识、有魄力、正直和是非爱憎分明的优秀品质让我佩服、惊叹。也正因为这件事激发了她要争做一个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孩子的上进心。但在我这个旁人的眼中,金玲原本就是一个好孩子,不仅品质好,而且知识面也很广,尤其作文,写得相当棒,拿过很多奖。唯一的不足是因为她的作文粗心、马虎而不能考出一个很高的数学成绩。因而不能成为老师、妈妈眼里的好孩子,而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中等生。为什么对金玲有这样的评价呢?这样的评价公平吗?

由此,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班上的那群可爱的孩子们,20xx年9月他们入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时,当时很多家长心中的担心也日益强烈起来:他(她)会成为一名优等生吗?如果孩子不幸成为我们眼里的差生呢?作为父母亲的他们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呢?作为孩子们的老师我又该如何看待这些孩子们呢?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涯会快乐吗?所以,在和家长们的书信交流中,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家长们的担心和忧虑!一个学期过去了,孩子们如我所期盼的那样,像金玲一样正直、机灵、有爱心、有头脑;虽然有部分孩子的学习不是那么遂人愿,但是孩子们都很快乐,他们喜欢我们的班级,喜欢学校生活,喜欢老师和自己的同学,这些都令我这位班主任心满意足。作为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我常常告诫自己,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不同的学生,更不能用唯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努力用我的微薄之力,尽量让学生的求学之路轻松些,快乐些。这将是我们每个人的心愿,更孩子的美好渴望!

其实,我们心里何尝没有一杆衡量好孩子的秤:不把分数、成绩看作衡量一切的标准,诚实、不自私怯懦,心智健全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但在当前教育形势下,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能心平气和地看着孩子被挤下华容道吗?

给孩子的诗的读后感篇8

我读了一本书叫《孩子,先别急着吃棉花糖》。这本书让我在轻松阅读中学习到了做人做事的方法,对我很有帮助。现在介绍给大家。

它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著名演说家,叫乔辛·迪·波沙达。这本书被译成多种语言,畅销20多个国家,改变了无数读者的人生。

故事是这样的:小学生珍尼弗家境不错,平日里衣食无忧,但跟所有同龄的小女孩一样,对学习和生活有不少的疑惑和抱怨。父亲乔纳森事业成功,但平时工作十分忙碌。为了帮助女儿快乐地成长,乔纳森给女儿讲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还把自己小时候参加过的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拿来跟女儿分享。他的努力终于让珍尼弗有了很大改变。她不再遇事抱怨,变得更自信、更快乐、更会管理自己,无形中养成了受益一生的好习惯。

有趣的棉花糖实验是这样的:给你一颗棉花糖,如果能坚持15分钟不吃它的话,就能再得到一颗做为奖励。经过调查,能坚持15分钟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以后,在学业、事业上和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比那些无法坚持15分钟再吃棉花糖的孩子优秀。

在这个实验中“棉花糖”象征着幸福感;“坚持与耐心”象征着延迟幸福。这个实验告诉我们,成功的人是不会急着吃掉棉花糖的;成功的人都是会“延迟幸福”的人。

书中的主人公珍尼弗原来是一个爱迟到、缺乏自信、缺少金钱观念、没有人生目标的小女孩。这些缺点我也有。最吸引我的是珍尼弗爸爸告诉我们的那些改掉缺点的方法和道理:

书念得好,就会在人生的路上受益无穷。

通过多多练习,勇敢地改掉错误,就能不断提高自己,就能建立起自信。

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

守时,是一件生活中必须注意的事情。不守时的人根本不可能得到别人的信赖。

现在虽然过着富中的生活,但生活是充满变数的,如果把所赚来的钱轻率地花掉,很可能在某一天又会变得身无分文。只有懂得把辛苦赚来的`钱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的人,才有机会拥有更多的财富。我们要在金钱的使用上养成节制的习惯,而且要在有余力的时候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不见得都能成功;只有认真努力做准备的人,才有资格成功。

过去曾经做过什么并不重要,现在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明天的成功,今天的我又该做些什么?

三十秒法则:在必须决定某件事情的一瞬间,一定要多考虑三十秒。不是叫我们犹豫不决,而是要多花三十秒钟的时间弄清楚自己真正的想法。

面对困难不可以逃避,而是要想办法解决。说不定,困难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克服。

在找到好朋友之前,应该先成为别人的好朋友。

知道是一回事,直正去做又是另一回事。

每个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优点。

最后,这本书的编者告诉我们:棉花糖代表我们正在面临和将要面临的无数机会和诱惑。我们需要做的是:非常小心谨慎地选择,选择那些能够帮助我们成长的机会,放弃那些会把我们引入歧途的机会。有些机会在当下看起来很灿烂,但可能会因为经不起时间的打磨而光芒骤减;有些机会在当下看起来或许会像鹅卵石一样平凡,但日后却能成为璀璨的宝石。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同时也觉得自己变得很有力量。所以很想把这个书推荐给同学们,一起吃这块现在必须吃掉的“棉花糖”。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彩色的诗读后感200字5篇

诗的读后感400字8篇

诗的读后感400字精选8篇

关于诗的读后感400字作文8篇

给教师的读后感最新6篇

谈教育孩子心得体会最新8篇

关于诗的调查报告最新7篇

爱国诗的演讲稿最新6篇

作文我的诗与路800字8篇

作文我的诗与路800字模板8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6361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